吃兔吃土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专著:1.《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0年2.《彝族天文学史》(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哈尼族简史》(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6.《彝乡沙村社区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7.《彝族文化放言》,(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论文:1.《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历史研究》,1954年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典型实例》,《历史研究》,1958年3.《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4.《羌戎、夏、彝同源小议——兼及汉族名称的由来》,《思想战线》,1979年5.《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79年6.《“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中国天文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7.《一部罕见的象形文历书——耳苏人的原始文字》,(合著),《中国历史文物》,1981年8.《彝夏太阳历五千年——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看<夏小正>原貌》(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1月9.《彝夏太阳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展望——彝族阳历和玛雅阳历的共性与亚、美两洲远、古文化的关联》, 《贵州民族研究》 1983年2月10.《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3月11.《道家和道教与彝族虎宇宙观》,《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1月12.《彝族和土家族同源于虎伏羲》,《吉首大学学报》,1984年2月13.《彝族文化对国内外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影响》,《彝族文化》,1984年14.《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1月、2月15.《中国考古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彝族向天坟的结构与功能》,《彝族文化》,1985年16.《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月17.《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彝族文化》,1985年18.《现代系统论的历史渊源——伏羲先天<易>与彝族阴阳观》(合著),《彝族文化》,1985年19.《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及其与中华文化的普遍联系》(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20.《峨山彝文古籍和民间传说中的十月历及其向天坟“团坟”》(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21.《彝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彝族文化》,1988年22.《中国历代“太一”神与彝族虎图腾——兼释彝族据以观测十月太阳历节气的向天坟与中国历代郊祀“圜丘”》,《彝族文化》,1989年23.《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4月24.《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彝族文化》,1992年25.《昆明市居民的古羌遗俗与国内外的关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3月26.《中国史前神话传说时代》,《彝族文化》,1993年27.《“伏羲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月28.《中国文明的又一源头:金沙江南北两侧彝族山乡》,《寻根》,1995年629.《我的学术生涯——寻找“彝族山野妙龄女郎”,创建中国彝族文化学派》,《彝族文化》,1995年30.《彝族在人类学五个“认同”中的变化》,《彝族文化》,1996年31.《老庄“无学”与彝族“无说”》,《彝族文化》,1997年第1期32.楚雄州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1998年第1期33.《“彝族六祖分支故址”碑题记》,《彝族文化》,1998年第2期34.《育人才 见成果》,《彝族文化》特刊,2001年35.《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重要意义》,《彝族文化》,2004年第4期主编:1.《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截至2004年已出版43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004年2.创办并主编《彝族文化》期刊,1984年-2004年已出版50期,约500万字
著作及文章名称 期刊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 级别 字数(万字) 形式 备注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计有15种,260万字,已经完成书稿待出版的有4种,100万字。 1、《居都》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省 24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2、《美神的眼睛》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省 12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3、《梭嘎苗人文化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国 12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4、《众神之域——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7 国家 36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5、《影视文化人类学》 民族出版社 2008 国 27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6、《“蒙恰”苗人文化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8 省 24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7、《中国土地信仰文化图像人类学志》 民族出版社 2009 国家 16开,320页画册 (图像文化人类学专著) 8、《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 省 3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9、《月亮河流域布依族文化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9 省 35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0、《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与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9 省 45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1《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 省 3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2《图像文化人类学》 民族出版社 2010 国家 26 (文化人类学专著) 13《“蒙恰”古歌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省 3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4《文化边缘——六枝彝族文化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省 22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5《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1 省 11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和田野文献) 16《》 艺术学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计有3种,40万字 1、《艺术概论》 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 省 26 合作 艺术学学术专著 2、《戏剧艺术概论》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 省 22 独立 艺术学学术专著 3、《摄影鉴赏与实践》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 省 31 合作 副主编,撰第二章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计有4种,100万字 1、《寓言辞典》 山东明天出版社 1988 省 50 合作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副主编撰13万字) 2、《寓言文学概论》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 省 13 独立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 3、《世界寓言史》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 省 30 独立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 4、《中国寓言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省 43 独立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 其他学术著作已经出版的计有2种,10万字 1、《走近拾荒人——贵阳市拾荒群体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省 24 合作 2、《冲突与冲突管理——中国西南森林资源冲突管理的新思路》 人民出版社 2002 国家 38 合作 寓言文学等编著作品已经出版的计有9种,650万字 1、《外国民间寓言选》 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8 省 24 独立 2、《外国民间寓言大全》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 省 100 独立 (两卷作品集) 3、《世界寓言经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7 省 250 独立 (五卷作品集) 4、《世界寓言精品屋系列》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省 90 独立 (10卷作品集) 5、《世界寓言经典丛书》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省 150 独立 (8卷作品集) 6、《金盘子与红苹果》 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8 省 8 独立 寓言作品集 7、《躲雨的兔子》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省 8 独立 寓言作品集 8、《秋林寓言集》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3 省 15 独立 寓言作品集 9、《紫芦苇》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3 省 8 独立 散文诗作品集 二、雷竞技电竞 序号 成果名称 发表刊物 时间期号 备注 1 《母语教育中的寓言》 《图文天地》(台湾) 2001年第12期 2 《高坡苗族背牌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论丛》 2002.1 3 《艺术学科素质教育新构建》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1年第1期 4 《贵州居都仡老族婚姻个案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1999年第2期 5 《总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区位置换》 《贵州艺专学报》 1999年第1期 6 《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 《枣庄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 7 《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 《人大复印资料》 1999年第6期 8 《九溪人的年》 《南风》 1998年第1期 9 《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与述评》 《中国音乐学》 1998年第2期 (执笔人) 10 《中国人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 《读书》 1998年第11期 11 《简评[中国面具史]》 《艺文论丛》 1997年第1期 12 《音乐理论与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 《艺文论丛》 1997年第2期 13 《深植民族艺术文化的“根”》 《艺文论丛》 1997年第2期 14 《长篇小说的结构关系》 《文学窗》 1997年第3-4期 15 《人与自然—居都仡佬族祭祀》 《南风》 1996年第2期 16 《居都仡佬族祭祀的意义与性质》 《南风》 1996年第2期 17 《企业人、机关人和深刻的现实主义》 《文学窗》 1996年第3-4期 18 《居都仡老族婚姻研究》 《六盘水师专学报》 1995年第3期 19 《风格、评语/创新和鸟歌》 《艺术论丛》 1995年第2期 20 《作为文化的艺术》 《艺术论丛》 1995年第2期 21 《古代人文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标志——从世界各民族寓言文学的发生看古代人类文化意识的一次觉醒》 《贵州社会科学》 1990年第12期 22 《伊索式寓言与先秦式寓言》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 23 《宗教与文学》 《花溪文谈》 1989年第1、2期 24 《论小说的寓言倾向》 《花溪文谈》 1987年第2期 25 《论寓言的美》 《东岳论丛》 1987年第5期 26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寓言三十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 27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寓言三十年》 《新华文摘》 1989年第11期 28 《关于寓言美的历史探索》 《今日文坛》 1986年第1期 29 《中国当代寓言的分期及概况》 《枣庄师专学报》 1985年第1期 30 《中国当代寓言的分期及概况》 《贵州大学学报》 1986年第4期 31 《圣经寓言研究》 《枣庄师专学报》 32 《论寓言的本质》 《贵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 33 《论寓言的形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6期 34 《乡土文学的比较性》 《山花》 35 《文学的整体意识和贵州文学》 《山花》 36 《浅论(红楼梦)的寓言色彩》 《红学研究丛刊》 贵州人民出版社 37 《高坡苗族背牌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论丛》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 38 《光效应艺术的新空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39 《爱神的眼睛》 《旅行》 2004年第1期 40 《中国宗祠文化的最后辉煌》 《旅行》 2004年第2期 41 《失落的文明》(贵州面具文化) 《旅行》 2004年第6期 42 《新时期寓言文学》 《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 2004年1月 43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民族研究》 2005年第一期 44 《居都仡佬族的祭祀文化》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 45 《20世纪中国寓言文学》 韩国《第一界东亚寓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韩日三种文字),2005年2月 46 《贵州傩坛中的剪纸艺术》 《关注母亲河》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47 《20世纪中国寓言文学》 《寓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应用》(韩语) 韩国”博而精”出版社,2006年6月 48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九大误区》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9月 49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九大误区》 《当代贵州》 2006年第4期 50 《文学的生与死背景》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51 《影视民族学多媒体教学方法论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年增刊 52 《仪式与傩的神圣空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53 《文化人类学与乡村祭祀仪式》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第七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54 《黔南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 《采风论坛》(第3卷)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 55 《贵州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中的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 56 《苗族文化天空的原始意像——中国苗族创世神话研究》 《中原神话》 大象出版社,2008 57 《宗教与文学相关联的几种方式》 《贵州作家》 2008第一辑 58 《原始文化基因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59 《阳戏类型学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60 《人类影像文化论》 《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论》 载《守望与思考》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62 《建立“八担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刍议》 《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与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63 《六枝仡佬人的“木刻”》 载《仡佬族百年实录(下册)》,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 64 《图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务川学堂堡傩面山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65 《文明形式论》 《文化学刊》 2010年第二期、辽宁社科院主办 66 《新时期寓言文学的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60年》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67 梅山教是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信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68 水灾害的人类学意义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 69 《人类学写作质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70 歌唱的生存——羊场布依族盘歌综论 《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71 72 73 74 75 76 三、获奖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获奖等级 颁奖单位 年度 1 《居都——一个仡佬族文化社区的叙述》(贵州省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 专著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00 2 《戏剧艺术概论研究》(贵州省文艺奖) 专著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01 3 《世界寓言史》(金骆驮奖) 专著 二等奖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 1994 4 《世界寓言史》(贵州省文学奖) 专著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1996 5 《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 论文 一等奖 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研究会 1999 6 《寓言文学概论》 专著 一等奖 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研究会 1993 7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寓言三十年》 论文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1987 8 《寓言文学概论》 专著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1992 9 《伊索式寓言与先秦式寓言》 论文 二等奖 贵州省比较文学学会 1992 10 《中国当代寓言的分期及概况》 论文 一等奖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 1992 11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论文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07 12 《众神之域——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 著作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09 13 《贵州省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著作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11 14 《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 著作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第五届贵州省文艺奖 四、个人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序号 课题名称 级别 课题来源 年度 备注 1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冲突管理项目 国际 福特基金会 2001——2003 成员 2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国际 福特基金会 2000 成员 3 贵阳市拾荒群体调查与研究 国际 福特基金会 2001——2003 成员 4 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贵州卷 国家 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总部 2002——2003 成员 5 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研究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 2002——2005 主要成员 6 贵州本土文化研究——高坡苗族“背牌”文化研究 省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1 主持人 7 贵州本土文化研究——梭嘎苗族文化研究 省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2 主持人 8 贵州民间文化研究——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 省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96 主持人 9 戏剧艺术概论研究 大学 贵州大学 1998 主持人 10 艺术学科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 贵州大学 1999 主持人之一 11 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 2004——2005 主持人 12 中国土地信仰文化图像人类学志 中央民族大学“985”子项目 2006——2008 主持人 13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六盘水部分) 省 贵州省文化厅 2007——2008 主持人 14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黔东南部分) 省 2007——2008 成员 15 贵州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文丛 省 贵州省六枝特区 2007——2012 主持人 16 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与社会和谐研究 省 贵州省省长基金 2009——2011 主持人 17 贵州省蒙古族服饰研究 省 贵州省省长基金 2010 主持人 18 我国苗族川滇黔方言区“解簸箕”仪式研究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 2010—2012 主持人 19 盘县布依族盘歌调查记音翻译项目 盘县人民政府 2010 主持人 20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羊场布依族盘歌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11——2012 主持人 21 中国节日志——中国彝族火把节“贵州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国家文化部 2012.6.——. 主持人 22 23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民族历史】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彝族少女,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彝族人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编辑本段]【文化艺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