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付宝这一互联网新模式和传统银行的差异,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分别是底层的经营逻辑、包括用户和员工在内的人员构成和技术支持,理清这三个方向上的差异后,也可解答“碎片化”为何在互联网市场上成为主流。 首先是这二者的基础运营逻辑,相较于支付宝而言,银行使用更加传统的方式进行经营和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很多先前的经验、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比如有更高的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但是在业务创新方面,传统的设计方式反而会成为新思路实行的阻碍,况且由于体制结构较为复杂、行业规范需要遵守等原因,银行难以快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迭代,大部分作为国有银行的银行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互联网公司旗下的产品而非金融机构,作为新兴产业可以开阔思路不受一些监管限制上的约束,也因此会出现收到抨击的花呗广告等不良现象,同时,支付宝所有的业务发展都要依赖于银行,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模式。 其次,从公司构成人员和用户群体上讨论,互联网公司从业人员相比传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更能接受新事物,而支付宝的受众也以能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中-青年人为主。有部分的年纪大的习惯于与人沟通的客户会更倾向使用传统银行,而由于不同的客户群体接受能力有差异,老一辈在面临财物相关的问题会很谨慎,一些方便快捷但可靠性违反直觉或使用方式新奇的功能(诸如花呗借呗之类快速小额借款、余额宝这种无需手续的活期存款)在他们中难以推广,更多是年轻人敢于快速尝试并接受。 最后,从技术角度而言,支付宝掌握了更多大数据,和淘宝天猫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为用户定制更加细微的服务,也就是“微服务”模式,对于线上和线下支付用户的生态和体验都会不同。支付宝为银行承担了许多小额支付的压力,客户大部分是低资产的年轻人,扩大服务规模的成本很低,所谓聚沙成塔,这一点是需要占用网点资源的传统银行难以做到或者是无法短时间内做到的。 综上,支付宝拥有比传统银行更快的反应能力和创新速度,它的用户也乐于接受更方便快捷的服务革新,因此在互联网市场上象征着“快、轻”的“碎片化”可以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而传统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受制于技术、用户需求、基础架构等原因,进行柜面服务单笔成本很高,难以大量提供无收益或低收益服务,无法让“碎片化”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