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cai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评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心理测评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某小学114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选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90题)、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 ES(22题)施测. 结果: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值得关注;根据MBI量表的计分和测量标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因子均呈正相关. 结论: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抑郁方面得分偏高,并可能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改善其职业倦怠现状. 【关键词】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厌倦职业性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to evaluate their psychologic statu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construct interview were used in the study.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 90) were applied to 114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3 factors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in the SCL 9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odel. Occupational burnout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as common but not serious in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MBI.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The scor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higher in the 3 factors of the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that may be the reason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We should surmou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throug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0引言 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不多,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克服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意义深远[1-2]. 1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有代表性的一所小学全部教师114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男教师19人(), 女教师95人(); 20~30岁教师43人(),31~40岁教师39人(),41~50岁24人(), 51~60岁8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27人(), 专科及以下87人();从职称上看:初级31人(),中级46人(),高级37人(); 已婚97人(), 未婚17人(). 方法 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 tory, MBI)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 MBI ES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3-4]. 所有项目都从0~6的7点频率评定量表打分,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 情感耗竭用来描述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导致的个体情感资源消耗的情况. 人格解体主要指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在这两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体验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重. 个人成就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该量表经国内修订[5],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 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评分标准采用五级,即每个题目从“无”到“严重”分为五级,以1~5分来记分. 凡自评“无”的计1分,自评“轻度”的计2分,自评“中度”计3分,自评“重度”计4分,自评“严重”的计5分. 3分以上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用进行统计处理. P<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SCL 90各因子中,小学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高于全国常模,即在这些心理方面小学教师存在问题,值得关注(表1).表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 小学教师SCL 90阳性检出率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阳性症状的人数及比例有差异,按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13(),人际12(),抑郁10(),躯体化6(),焦虑5(). 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按国内常用标准,SCL 90任一因子分如达到3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小学教师MBI ES测评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每题平均得分. 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 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中等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表2).表2职业倦怠概况 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关系小学教师MBI ES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正相关(表3).表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3讨论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数据显示: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比较明显,去人性化维度症状不太明显;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小学教师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职业倦怠的感受较深,这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有关,也与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状况有关.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克服与预防 给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小学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延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社会首先必须对小学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使小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 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对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 学校还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减轻小学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增加对小学教师教学及生活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小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6-7]. 小学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 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 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 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工作. 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在与同事相处时遵循:尊重、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大原则.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8-9]. 沟通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的沟通,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宽容、理解与以诚相待,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师在生活中,要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意志坚定、行为适度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只有意志坚定,有顽强的自制力,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教师,才能有适度的行为,才能良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有效情绪管理、培养情绪智慧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当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 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和家庭. 注意培养情绪智慧的五种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