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市前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王玉萍,女,1975年6月生,甘肃天水人。博士,讲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1997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同年免试推荐在该系继续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硕士学位论文“马铃薯小孢子游离与培养的研究”被评为“甘肃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 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我觉得被录取可能性不大,你看吧,最低录取线都高你的分数4分,你也可以考虑报外省的学校啊,你的成绩可以报一个好点的二本的。下面的是我在网上搜到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至于专业选择,你一定要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对哪方面感兴趣就报哪方面的专业。录取批次2011 -- 505 457 -- 360 本科二批2010 -- 527 489 -- 205 本科二批2009 470 520 479 -- 285 本科二批2008 507 548 515 -- 169 本科二批2007 516 558 525 -- 225 本科二批2006 512 547 521 -- 219 本科二批2006 512 547 521 -- 219 本科二、三批2005 498 547 509 -- 400 本科二批编辑本段学校概况陇东学院坐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庆阳市西峰区兰州路,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管理。建校30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培养各类人才43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心理测试、语音、计算机、旱作农业等16个综合实验室和教学中心,拥有接入因特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校园网络、英语调频广播电台和校内闭路电视系统等公共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16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2个,设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电子文献资源库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学院现有教职工86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 54人,副教授14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5人,外籍教师4人。学校设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建有41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此处现在是庆阳一中校区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兰州大学等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学习。实施《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洪堡州立大学、曼斯菲尔德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并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留学。2010年我校留学学生获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院长奖。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编辑本段学校历史陇东学院前身是创 陇东学院建于1978年12月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陇东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新型本科高等院校。编辑本段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闫庆生 党委副书记、院长 郭维俊党委副书记 赵连印 党委委员、副院长 许尔忠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立峰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鸣超编辑本段机构设置党委部门1.纪委(监察处)2.党委办公室 设秘书科档案室3.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 陇东学院4、宣传部(统战部)行政部门5.院长办公室设行政科、秘书科、综合档案科、计划生育管理科、车辆管理科6.国际合作与交流处7.人事处(职改办、离退处)设人事科劳资科离退休管理科8.教务处 设办公室教务科教学科实践教学科 设备科教材科9.学生工作处 设学生科助学管理科10.招生就业处 设招生科就业指导科11.科学技术处 设科研管理科科技信息与推广科12.后勤处 设综合科校产管理科13.计划财务处设财务科预算科会计核算中心与财务科合署14.国有资产管理处 设国有资产管理科、设备科15.基建处 设办公室 施工管理科工程预算科16.审计处17.保卫处设办公室18.监察处群众团体19.工会 设办公室俱乐部20.团委 设办公室21.妇联教学单位22.历史文化学院 设办公室23.电气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24.化学化工学院 设办公室25.信息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26.农林科技学院学院 设办公室27.文学院 设办公室28.教育学院 设办公室29.政法学院 设办公室30.外国语学院 设办公室31.数学与统计学院 设办公室32.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设办公室33.体育学院 设办公室34.美术学院 设办公室35.音乐学院 设办公室36.土木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37.能源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38.经管学院 设办公室39.机械工程学院直属单位40继续教育学院 设办公室教学部教务部41.图书馆设办公室文献建设部信息技术部 书刊借阅一部 书刊借阅二部42.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办公室与学生科合署)学位办公室43.高等教育研究所 (办公室与教学科合署) 陇东学院44、科技推广中心 (办公室与科技信息与推广科合署)45.信息中心 设网络技术部广播电视部46、后勤服务公司 设办公室饮食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 水电暖供应中心 环境卫生管理中心 卫生所 污水处理厂47.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48.体委 设办公室49.学报编辑部编辑本段办学条件学院现占地面积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现有普通在校学生12606人,各类成人学生4503人。有继续教育学院、中文、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法经管、体育、美术、音乐、教育、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农学、园林、生命科学、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8个教学院系,48个本科专业。设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园艺等7个研究所和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学院教学设施完备。现有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心理测试、教育技术、旱作农业等7个综合实验室,建有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言教学中心等校内教学实践场所和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建成了覆盖全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等主干网络联通。教学微机1000余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多万元。建有图书情报网、英语教学无线传播系统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图书馆馆藏图书74万册,电子图书42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3000余种。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以甘肃招生为主,同时面向河北、江西、内蒙等23个省、市(区)招生。编辑本段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86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4人,副教授14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5人,外籍教师8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 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5 人;庆阳市科技功臣2人、庆阳市 “185”人才工程5人、庆阳市领军人才4人。学校设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建有41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11310人,成人教育学生3815人。 陇东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编辑本段办学层次学院学术特色鲜明。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在SCI发表7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97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69部。尤其在教育科学、农业科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生物资源、语言文字、天体物理、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8项,有79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以上鉴定,3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7项成果获省教育厅奖励。其中有2项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学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逐步确立 陇东学院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坚持地方性,突出多科性的服务面向和发展定位,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尊师、文明、勤奋、求实的优良校风,已发展成为陇东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师资和各类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培养合格初中师资及各类应用人才43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尤其是陇东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新世纪,新学院,新形象,新征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举起二次创业的旗帜,提出了建设综合性陇东大学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四年的时间通过学院的合格评估验收,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陇东大学。编辑本段办学特色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 陇东学院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奖”、“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编辑本段人才培养陇东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 陇东学院、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学院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050101历史学(师范类) 060101人文教育(师范类,地理和历史方向) 040107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030404法学 030101经济学 020101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方向) 110302英 语(师范类) 05020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070101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物理学(师范类)070201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与接口、C程序设计、应用软件、Fortran程序设计等。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师范类) 04031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电子信息工程080603化学(师范类) 070301应用化学 070302化学工程与工艺081101科学教育(师范类) 040108生物科学(师范类) 070401生物技术 07040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080605 陇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教育技术学(师范类) 040104小学教育(师范类) 040105园 艺 090202食品科学与工程081401农 学 090101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土木工程 080703工程管理 110104音乐学(师范类) 050401舞蹈学 050409美术学(师范类) 050406艺术设计 050408体育教育(师范类)040201编辑本段未来发展学校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社会,坚持“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优势,以能源化工为特色,以生物农学为亮点,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陇东学院校区变迁整体搬迁完成后的新校区新校区图 最新百度地图陇东学院新校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兰州路,占地面积1100亩,现有在校学生12606多人,教职工863人,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园艺等研究所以及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新校区从2002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其中教学用房面积万平方米,学生活动场所、道路、锅炉房、给排水系统、电视、电话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 庆阳市体育场[1]新校区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集中绿化区、科技产业区等6大功能模块。建在我校的庆阳市体育场位于学院新校区西北角,用地面积8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8000平方米;20160个座位。名师名人闫庆生主要从事陇东地方史研究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共发表各类论文近四十篇,其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发表在《近代史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问题研究》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合写专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1937—1945)》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对边区经济史进行研究,数据全面详实、结论精确可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近年来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上的一大硕果。该成果荣获1998—1999年度“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一部合写专著《庆阳简史》是庆阳地方史研究领域的第一部史体专著,是一部了解陇东历史的重要参考书。该书荣获1999年度“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郭维俊男,汉族,1957年4月生,甘肃定西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曾任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兼任西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编委。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任命为陇东学院院长。1982年以来,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农业机械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先后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农业机械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和参加完成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重要期刊上雷竞技电竞25篇;主参编教材2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力学,农业机械振动。简毓峰男,汉族,生于1957年11月,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97—1998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生班深造。现任陇东学院科技处处长,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主任,农学系(农科所)研究员。兼任省农学会理事,《甘肃农村科技》编委,《陇东学院学报》编委,庆阳市专家顾问团成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作物育种与栽培、旱地农业、宏观农业等专业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与示范推广课题(项目)20余项,取得成果18项,获奖16项(次)。其中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5项(次),三等奖5项(次)。共雷竞技电竞5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4篇,获奖论文4篇。目前,在研课题3项。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甘肃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入选陇东学院首届学科带头人。刘建宁男,汉族,教授,1963年11月生于甘肃合水。1995年7月西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被聘为陇东学院化学系教授。现任陇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陇东学院体委副主任。1995年7月至今,先后获《甘肃省教委高校科技进步奖》一次、《甘肃省教委青年教师成材奖》一次、《陇东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主持完成了甘肃省教委科研项目《含硫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金属配合物直接电化学合成》、《新型腙类试剂的合成及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先后在《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Turkish Journal of Chemistry》、《RARE METALS》、《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卫生检验》、《兰州大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等SCI、SCIE、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编辑本段马啸男,汉族,1966年生,甘肃西和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陇东学院学科带头人。现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庆阳市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4、2006年连续评为陇东学院第三、四届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当选为陇东学院首届“我最喜欢的教师”。2010年评为首届“庆阳市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西北区域史、民族史、边疆史。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安徽史学》、《兰州大学学报》、《西藏研究》、《求索》、《新疆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西域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各类论文70余篇。专著《左宗棠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参编《西北通史》清代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任副主编;《庆阳通史》中卷主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版;主编《<庆防记略>校释》(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曲涛曲涛(—),男,山西省运城市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治系,获学士学位,曾任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主任、教授、陇东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有关陇东老区问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出版《陇东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出困境—陇东老区现代农村经济研究》、《陇东老区政权史》、《陇东老区红军史》、《红色足迹---陇东老区重大事件述评》等学术著作,并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雷竞技电竞50余篇,部分学术成果荣获199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甘肃省高校社科三等奖,2002年甘肃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姜双林姜双林,男,1963年12月20日出生,现任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系副主任,陇东资源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动物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分配到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任教;2004年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课程教学20年,先后承担生命科学系的《普通动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1年获学校第二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奖。2004年《普通生物学》课程获陇东学院精品课程奖,2006年主讲的《普通动物学》课程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 主持和参加完成省、市科研项目 6项。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在《昆虫学报》、 《动物学研究》、《蛛形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 等国家级期刊发表23篇。硕士雷竞技raybet手机网页《子午岭林区步甲(鞘翅目:步甲科)物种多样性与生境选择性研究》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raybet雷竞技客户端下载v1奖,并被“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编辑本段学院学报《陇东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其前身是《庆阳师专学报》。《陇东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陇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陇东学院学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传承先进思想,繁荣科学文化”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办刊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 陇东学院《陇东学院学报》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及探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具有学术创见与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为适应中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出版,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提出声明。《陇东学院学报》为双月刊,大16 开,128 页。双月15 日出版,1、3、4、6期为社会科学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
杜文华(女)是一位学生。她住在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