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第二十七课,介绍了文章的组织,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叫文章的结构可能更合适。 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文章的结构呢? 当我们聊天时固然不需要一定的结构;当我们写杂记时同样也用不到结构。但是,当要向别人传达一个具体的知识或论述一个具体的观点时就需要结构了,比如一场演讲、一篇议论文等。 文章的结构历来有之,比如西方议论文的“序论、立论、论证、结论”结构,又比如“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的结构,再比如佛教文章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段落的结构。 一般写作的人也分为三派,一派是信手写,想到哪写到哪(散文应属于这一类,没有一个中心的思想);第二派是拘泥于公式,把自己的想法像填表格一样填进去,一味地套用这些结构就有点反客为主了,反而让结构拘束了我们的发挥;第三类是把怎么起讫、怎样贯穿先做个大体的规划,然后再一步一步写下去。 《文心》这一课推崇第三派的方法,认为文章要有自己的结构,同时又不拘泥于公式。 如何组织一篇文章呢? 答案是:“回问自己”法。 在写一篇文章之前,先问自己:写这篇文章是要传达什么信息呢?,这时候,我们就会回答:为了讲一件东西的性状,或者为讲清楚一件事情的经过,或者是要发表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回答有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就有了。 接着,又问自己:这个中心主旨是怎么得来的呢?这时我们自然就会回答:从某种因缘引起的,或者从很多事理、物理中发现的。回答有了,同时材料的先后排列、段落的互相衔接也就有所依据了。 接着,又问自己: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那种说法可以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吗?这时我们自然会回答:能够增加中心意旨,或者与中心意旨风马牛不相及。 通过这几个问自己的步骤下来,文章的具体结构也就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