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ō zhān jūn sù lèi kàng shēng sù
多粘菌素(polymyxin)类抗生素是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产生的多肽化合物。此类抗生素有10余种: 多粘菌素A、B、C、D、E、F、M、P等。临床应用的主要为多粘菌素B及E。均为左旋堿性环肽。
各种多粘菌素之间的差别,仅在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上稍有不同。
多粘菌素B1: 甲基辛酸 D苯丙氨酸
多粘菌素B2: 异辛酸 D苯丙氨酸
多粘菌素E1: 甲基辛酸 D亮氨酸
多粘菌素E2: 异辛酸 D亮氨酸
它们的理化性质很相似,其硫酸盐、盐酸盐和甲基磺酸盐均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无臭,略带苦味,极易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其游离堿则不溶于水、高级醇及一般有机溶剂,而溶于低级醇。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具有相似的抗菌谱,抗菌范围比较狭窄,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绿脓、大肠、伤寒等杆菌的作用尤为显著。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革兰阴性球菌及变形杆菌对多粘菌素敏感性较差。多粘菌素甲烷基磺酸钠盐的活性为其相应的硫酸盐的1/4~1/8。
多粘菌素与其他抗菌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磺胺药和甲氧芐氨嘧啶等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尤以与磺胺药、甲氧芐氨嘧啶三者合用效果更为明显。细菌对多粘菌素不易产生耐药性,即使产生,其发展速度也较缓慢,且很少有持久耐药的情况。细菌对多粘菌素和很多抗生素间并无交叉耐药现象,但对多粘菌素B及E之间则有较完全的交叉耐药性。多粘菌素对繁殖期与静止期的革兰阴性杆菌都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多粘菌素与敏感细菌的胞浆膜相结合,从而使胞浆膜的表面张力降低和渗透性增加,破坏胞浆膜的屏障功能,因此使细胞内的物质大量漏出,引起细菌的死亡。
大部分自肾脏排泄,主要由肾小球滤出,其速度相当缓慢,肾功能不全时,排泄更慢。多粘菌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肾脏毒及神经毒。对肾脏的毒性,多粘菌素B较多粘菌素E更为常见,硫酸盐又比甲基磺酸盐更为严重。而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病人的肾脏情况有关,但这种损害多呈可逆性。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眩晕、口周及指尖麻木,步伐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一般不甚严重、停药后能消失。此外,肌注多粘菌素后,还可引起面部潮红,出现皮疹及局部疼痛等现象。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或对其它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多粘菌素在尿中的浓度较高,是治疗敏感细菌,尤其是绿脓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的良好药物。口服多粘菌素,能治疗菌痢及婴儿大肠杆菌感染等,效果显著。多粘菌素亦配成~1%的溶液、乳剂、滴耳剂、冷霜、气雾剂等,外用治疗皮肤、眼、鼻窦及耳部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