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夏夏
工程地质勘察是完成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防灾”这一总任务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浅论工程地质勘查
【摘要】工程地质勘察是完成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防灾”这一总任务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和地质条件,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有关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质量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工程地质学早在21世纪30年代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期的研究成果更是高深至运用非线性科学研究其复杂性问题。地质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因区域、地区、场地而各异。在各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中,为保证其安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技术条件:①地基强度条件,即保证地基稳定性,不发生剪切破坏或滑动破坏;②地基变形条件,即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都不超过地基容许变形值。地质勘察报告是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满足上述两个技术条件的必备资料。科学的地质勘察报告不仅能提高建筑设计质量,还可节省工程量,减少投资,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地质工程建设的左右手。地质勘察是对地质工程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岩石、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确定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将会决定出不同的投资投入和施工管理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决定不同的工程质量。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大建筑物地基,有时通过详细勘察尚不能全部查明情况或取得全部所需资料时,则需进行施工勘察。当前在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
地质勘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揭示地质构成,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地质构成决定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力学指标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钻探勘察,建设场地是唯一性的,勘察成果也没有可比性,因此建设单位选择一家专业技术强,操作规范严谨,能准确提供成果的勘察单位相当重要,对建筑的安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节约投资都有重要的意义。
2、地勘部门地勘报告质量不高
地勘部门提出的地勘报告,质量不高,并不乏错误。现某些地勘报告其内容简化到不提供土工试验指标,不作评价,不作明确的结论和提出建议性工程处理意见等。一些报告中该省略的不省略,不该省略却没有;不该附的图附上,需要的表格又没有;文字不多,却废话连篇。其做法是蒙哄不懂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去迎合部分设计人员只要提供地基承载力这一指标。
3、勘探方法不对
一些勘察部门用所谓的静载荷试验压裂探坑两侧土层为准来确定承载力,其做法是一种误导,是不科学的。试想,压裂较浅和较深的两侧土层所需的压力大小都不一样,究竟取用哪一压力定值来作为地基承载力。另外,压裂两侧土层不能替代或者说明该压力值就是竖直方向土层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
4、工程地质勘察缺乏监管
一是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的前期阶段进行,由建设单位自主选择勘察单位,一般建设单位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地质勘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勘察单位要求不高,有个成果就可以,钻探费用上考虑多点,对技术的要求就轻了。二是地质勘探是野外作业、土工试验和资料整理,整个过程只有勘探单位独自完成,没有监督,到底钻了几个孔,钻了多深,取了多少土样,土工试验做了多少,这些都存在漏洞,是勘探单位的“良心”活。现在施工图审查也对地质勘察成果进行审查,那都是事后了,只要资料造得过得去都能通过,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严重不符时有发生,力学指标的精确性更是无法判别。
三、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对策
1、确立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规范和制度
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师在进行正式的勘查工作之前,应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建设单位对岩土勘测工作的要求,及其所负责工程的结构形式、用途、载荷大小,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编制勘察规范和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时间计划,合理安排内业资料整理、土工试验、外业施工等环节,规定取样及试验、原位测试、钻探施工等技术要求,明确勘测过程中与规范和制度相冲突时应作出的技术调整要求。
2、做好对勘查数据的提炼,提高地质勘查报告质量
做完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勘查数据之后,还应结合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特点来做好勘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提炼,以确保土层划分的科学性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对于差异较大的参数要进行必要的说明,使得设计人员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情况。
3、选择合适的勘察测试方法
勘察主要有钻探、取样和试验三种方法,它们都拥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和资金。选择既经济又合理可行的工程勘察方法,首先应当详细了解场地已有地质资料、沿线构造物情况、与工程建设设计人员充分交流、明确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开展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未知区域的勘察,要分阶段的多次完成勘察工作。针对不同的材料与地质结构,采取的方法有:干钻取芯钻进、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等。
4、做好勘查现场的监督工作
开工前,工程地质勘查人员须结合建设方提供的各类报告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与核实;要对钻机所使用钻杆的尺寸和长度予以核对,确保其各部分技术参数符合勘测和施工的要求;岩土勘测工作中的各项原位测试项目,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其他相关规范和制度的要求;合理选择钻进方式,在对岩层进行钻进时,应根据岩层强度合理确定钻进速度,在钻进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砂土、软弱土层时,须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法,并严格限制钻进速度;做好取样管理,取样时,应严格控制钻杆尺寸,不得通过切取岩芯管的方式取原状土样,对取好的样应及时贴好标签,并妥善保管;对于高程和水位的测量,高程的测量应首先选择黄海高程,若条件不允许而须采用假定高程,最好是将基准点埋设在不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应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统一进行地下水位的测量工作;工程师要及时对外业资料进行核对和验收,确保原位测试数量和主要持力层的取样数量满足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做好持力层的起伏情况的控制工作,对可能存在的异常点进行小规模钻探,探明具体情况。
5、控制好工程地质勘察周期
勘察周期作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重要因素必须满足计划要求。在制定勘察纲要时,应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勘察工作量和勘察方法、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对野外业工作、岩土试验和室内资料整理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人员和设备。树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勘察设计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养护、运营的全过程,运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进行技术方案比选,合理确定项目的功能水平,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确保勘察设计工作质量。设计阶段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最关键的阶段,要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去看待成本,不仅要重视建设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的控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价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合理、灵活地运用设计指标,达到最佳技术与经济效益。
结束语
勘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优良的勘察报告无疑会给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相反,不合格的报告会给设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要对勘察工作有明确的定位,重视工程地质勘察,落实管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拥有比较可靠的勘察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光琼. 工程地质勘查及高层建筑物地基处理措施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2)
[2] 张美元.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探析[J]. 商品与质量. 2009(S6)
[3] 刘涛. 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 2009(16)
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摘要: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以及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具体阐述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各阶段勘察内容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期指导相关人员正确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报告
建筑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质的疏松、强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会影响到在建建筑的安危。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及其地基设计的准确性,就必须有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作为科学依据。只有对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对建筑及其地基进行设计。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运用坑深、触探、钻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对在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二、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一)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情况将场地复杂程度分为三个级别:简单场地,对建筑地基影响不大;中等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复杂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存在很大的影响。
(二)工程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建筑工程经验
比如,在某一陌生区域,对当地的地质条件缺少研究,则勘查工作量就有加大;相反,如果在此地有工程施工经验,则花费时间及工作量都会减少。
三、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等级
依据所建工程类类型,建筑地基负荷大小、建筑地基损坏后造成建筑整体后果的程度等,可将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建筑物,主要指的是关键性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破坏后果很严重。二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地基负荷较大的建筑物,破坏后果严重。三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地基负荷不大,破坏后果不严重。
勘察工作的准备。1)接受工程地质勘查任务书,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勘查工作计划;2)建筑规模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当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实地观察场地地质情况;3)设置勘查点和勘查线,采用各种地质勘查手段或方法探明场地地质情况,并取得地质试样;4)对取得地质试样进行物理力性测试和水质分析测试。
四、地质勘察各阶段的内容
(一)选址勘察
1.目的
选址勘查是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2.选址阶段的勘察工作
1)对工程场地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震、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信息以及气候、自然条件等信息进行收集;2)工程现场实地踏勘,初步了解场地的土层结构情况,形成原因和大致成型年代,主要土层、地下水位等情况。3)对附近区域的建筑物规模、结构、地质资料等情况有所了解;4)工程场地地质情况复杂,现有资料不能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信息,应当进行必要的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
(二)初步勘察?
1.目的
1)对在建建筑的地基稳定作出评价;2)为建筑的总体平面提供必要信息;3)为工程的主要建筑地基施工发案提供参考资料;4)如遇不良地质现象提交防治方案。
2.主要任务
1)对场地地质初步了解。2)对地下水水位和冻结深度有个初步了解3)查明场地中不明地质现象,范围,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三)详细勘探
1.目的
1)从工程地质角度评价建筑地基,提出相应建议;2)为建筑地基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工程资料;3)为建筑地基的加固和处理提供工程资料支持;4)为不良地质情况的防治提供地质资料。
论文百事通
2.主要任务
1)详细勘查主要采用的手段以原位测试、勘探和室内试样检测为主。2)复杂场地或一、二类建筑物,详细勘探点宜按主要柱列线布置;对其他场地和建筑物可沿建筑物周边或建筑群布置;对重要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3)要以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则钻探勘探孔深度。如果地基需要进行变形验算,部分勘探孔可以底基层压缩深度。4)对场地进行详细勘探时,原位测试井、探孔数量级所取地质试样,应依据地质的复杂程度、建筑规模或类别进行确定。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部位,应依据设计要求、地基情况进行确定。
(四)施工勘察
1)对较重要建筑物的复杂地基需进行验槽。验槽时应对基槽地质素描,实测地层界限,查明人工填土的分布和均匀性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2)基坑开挖后,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3)深基坑设计及施工中,需进行有关地基监测工作。4)地基处理、加固时,需进行设计和检验工作。5)地基中溶洞或土洞较发育,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6)施工中出现边坡失稳,需进行观测及处理。
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文字部分
1)勘查工作的任务和概况;2)是否存在影响建筑物地基不稳情况存在及其影响程度;3)工程场地的地质土层结构、强度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质情况、变化情况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5)在地震设防区划分场地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判别饱和沙土及粉土;6)对建筑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意见,尤其对地基设计和施工中需注意的地方检出建议;7)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二)图表部分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3)土的物理力学性试验总表。重大工程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地质分区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和有关试验曲线。
参考文献:
[1] 韦俊行. 欧家村水电站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教训与启示[J]. 水力发电, 1990, (02)
[2] 邱贤荣. 浅论地质勘测各阶段技术要点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 (08)
[3] 刘涛,甄星灿. 某高层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实例分析与加固处理[J]. 建筑结构学报, 2002, (02)
曹永清.1999.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1
常承法,潘裕生,郑锡澜等.1982.青海高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60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1991.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3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1.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震出版社,1~2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7.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279
陈毓川主编.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536
池际尚,路凤香主编.1996.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292
邓晋福,戴圣潜,赵海玲等.2002c.铜陵Cu-Au(Ag)矿床——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矿床地质,21(4):317~322
邓晋福,鄂莫岚,路风香.1985.东北地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与大陆裂谷构造的关系.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27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第3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3~22
邓晋福,赖绍聪,赵海玲等.1994.青海陆内造山火成岩成对性与造山过程[A].见:欧阳自远,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1)[C].兰州大学出版社,134~135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等.1996.燕辽地质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现代地质,10(2),137~148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1999.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地学前缘,6(2):259~269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2001.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55~60
邓晋福,莫宣学,肖庆辉等.2002b.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PTt轨迹.岩石矿物学杂志,21(4):336~34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地球科学,22(3):227~23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岩浆活动与地球多层对流系统.地学前缘,4(3~4):205~210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8a.壳幔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5(3):67~7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b.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大灾害与巨型矿集区形成.见:裴荣富,翟裕生,张来红主编,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36~43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c.中国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害与成矿环境.矿床地质,18(4):309~315
邓晋福,吴宗絮.2001.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安徽地质,11(2):86~91
邓晋福,杨建军,赖绍聪等.1996b.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火成岩构造组合和大地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0(3),330~343
邓晋福,叶德隆,赵海玲等.1992.下扬子地质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84
邓晋福,赵崇贺.1996a.华北地台的构造格局及其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的关系.见:池际尚,路风香主编:华北地台的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15
邓晋福,赵崇贺等.1980.武山含矿(铜)岩体的岩石学及其成因探讨.矿物学岩石学论丛(一).北京:地质出版社,14~89
邓晋福,赵海玲,莫宣学等.1996a.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110
邓晋福,戴圣潜,吴宗絮等.2000a.大别造山带岩石学结构和热结构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74(3):206~21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4.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现代地质,8(3):349~356
邓晋福,汪洋,赵海玲等.2002a.岩浆-构造-热事件序列PTt轨迹与造山深部过程.见:肖庆辉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21~127
邓晋福,吴宗絮,莫宣学等.1999a.华北地台前寒武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岩石学报,15(2):190~198
邓晋福,赵海玲,罗照华等.1998.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A].见: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97~104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198
邓晋福.1989.开放的岩浆体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地质科技情报,8(2):1~7
邓晋福.1990.岩浆-成矿作用-板块构造.地质科技情报,9(2):39~44
洪大卫,王式洗,黄怀曾.1991.中国北疆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初探,见: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40~48
洪大卫等.2000.兴蒙造山带正(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地学前缘,7(2):441~456
赖绍聪,刘池阳,Oreilly S .北羌塘高钾钙碱火山燕系列成因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34~42
李文达,毛建红,朱云鹤等.1996.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1~157
罗照华,邓晋福,曹永清等.1999.青海省东昆仑地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区域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3(1):51~56
莫宣学、路风香、沈上越等.1993.三江特提斯火成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桂棠,王培生,徐耀荣等.1990.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6~24
裴荣富,吴良士,熊群尧等.1998.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北京:地质出版社,1~418
邱瑞照,邓晋福,周肃等.2004.华北地区岩石圈类型: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中国科学(D辑),34(8):689~711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9.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50
汤中立,李文渊.1995.金川铜镍(含硫)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北京:地质出版社,1~209
唐永成,吴宗昌,储国正等.1998.安徽沿江铜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351
涂光炽.1998.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中国科学(D辑),28(增刊):1~6
涂光炽等.2000.中国超大型矿床(Ⅰ).北京:科学出版社,1~584
涂光炽主编.1995.庞然大物-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116
韦永福,吕英杰.1994.中国金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379
吴福元,江博明,林强.1997.中国北方造山带造山后花岗岩的同位素特点与地壳生长意义.科学通报,42:2188~2192
吴宗絮.1985.华南其些含稀土元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学报,1(1):34~48
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313
翟裕生,邓军,李小波.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7
翟裕生,姚书振,林新多等.1992.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裕生,张湖,宋鸿林等.1997.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180
翟裕生.1997.地史中成矿演化的趋势和阶段性.地学前缘,4(4):197~204
张理刚.1994.东亚岩石圈块体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379
赵一鸣,张德全.1997.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318
Boyd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96:15~26
Condie tectonics and crustal York:Pergamon,1982:1~310
Davis G A,Qian X-L,Zheng Y-D et deformation and plutouism in the Yunmeng Shan: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oreh of Beijing,:Yin A.&Harrison TM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280
Davis GA,Zheng YD,Wang C et 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with emph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GSA,Memoir 194,171~197
Deng Jinfu,Luo Zhaohua,Zhao Hailing,et and syenite:petrogenesis constrained by the petrological phase e-quilibrium.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745~757
England P C & Thompson A thermal and tectonic models for crustal meleting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A].Coward & Tectonics[ C],GSA .,19:83~94
Falloon T J&Danyushebsky L of rafractory mantle at ,2and Gpa under anhydrous and H2 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Ca bonini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ubduction components on mantle meltong,.,41(2):257~283
Flower M F J,Tamaki K&Hoang extrusion:A model for dispersed volcanism and DUPAL-like asthenosphere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a Flower et al eds,Mantle plane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27,AGU,Washington,67~88
Flower,MFJ,Russo RM,Widom E et significance of boninite in Tethyan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es,IGCP-430 workshop I,Civasna Romania,Abstract,20~22
Frey FA 1978,Intergrated models of basaltic petrogenesis:A study of quartzw tholeiite to olivine melilite from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utilaizing geochemical and experimental petrological data,:463~513
Gee L L & Sack RO,1988,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melilite nephilinites,,29:1233~1255
Gill andesites and plate tecton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390
Grovew TL&Kinzler RJ, of andesites, .,14:417~454
Huang X,Ziwei B and isotope study of early Archean ,Hebei Province,,50:625~631
Jahn B M,Zhou XH,Li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d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145~160
Jahn BM,Vidal P,Kroner ages and origin of Archaean tonalitic genisses in Finnish Lapland:a case for ling crustal residence ,Mineral Petrol.,86:398~408
Jin Wei and Lin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aqinshan,Nei Mongol,in:Qian X andWand evolution of the gramulite terrain in north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3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ohnston A D and Wyllie P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imites based on phase relationships of Nuk gneiss with H2 Oat .,100:35~46
Kushirn I,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crust,JGR 95(B10)15929~15939
Le Fort leucogranite:a collision signature of the Himalaya,a model for it genesis and emplacement,JGR,86(B11):10545~10568
Liegeois J-P,Navez J,Hertogen J et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high-k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ic versus al-kaline and peralaline use of sliding ,45:1~28
Lu Liangzhao,Xu Xuechun and Lin Precambrian khondalite serier in north part of :Zhang-chun ~276
Martin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n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from eastern Finland:major and trace ele-ment :921~953
Morgan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15:107~193
Morrison G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13:97~108
Mysen of iron and magnesium between crystals and partial melts in peridotite upper ,52:69~76
Oliver expelled tectonically from orogenic belts:Their role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other geologic phenomena :99~102
Pan Y,Kidd W S shear zone:Alate Miocene extensional detachmen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20:775~778
Pei Rongfu & Hong granite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1995,18(1~2):77~82
Polet J&Anderson D estent of cratous as inferred from tomograpohic studies Geol.,23:205~208
Qian Xianglin and Wang Renmin et evolution of the granulite terrain in north China ~234
Rapp RP,Watson E B,Miller C melting of amphibolite/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indhjemites and to-nalites,.,51:1~25
Ringwood and petr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McGraw-Hill,~618
Sun Dazhong and Wu Weixing et age-tectonic framework and age-crustalstucture of Zhongtiao Shan,Bejing:,1~180
Sun Weiton,Ben Zichang and Zhi Xianchang et composition of peridotite xenolith in Panshishan by N-TIMS (21):2310~2313
Sylvester alkaline .,97:261~280
Takahashi E&Kushino if a dry peridotite at high pressure and basbaltic magma genesis,Am,:859~879
Thomposon A B&England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Ⅱ,Thei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fr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25(4):929~955
Tu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of ,116
Wang Hongzheng,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18(1~2):6~16
Zhai YS,Deng of the mineral reaources of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Sci.,43:67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