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an0223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一改以往教科书晦涩难懂的写作方式,用更人性化的思维语言及直观详尽的图画,深入浅出且详实、严谨的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完成学习。书中还加入了以往古代建筑史中较少涉及的民居建筑,因为上溯至建筑的根源,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各式各样的民居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是学习古代建筑历史、了解古代建筑知识的钥匙,它可以为广大古代建筑的爱好者和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操作人员提供极大的方便。在这本书编写过程中就遵循了一条“维护传统、保留传统工艺和手法”的原则,在词条的选择上尽可能体现这一点,在词条的解释中尽可能保留匠人的习惯用语,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辞典共收词目3600余条,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学科内的各种专业,如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搭材作、油饰彩画作、雕銮作以及堪舆等工种的常用词目,词目表按照词目的笔画顺序编排,对笔画目录作了笔画检索,对音序索引中不常见的字[ling4]作了疑难字音序表,正文内附600余幅插图;卷首编有90幅彩色图版,内容主要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照片和作法的实例及图样。
【图书简介】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人们对建筑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
【目录】
序
第一讲
从“墙倒屋不塌”说起
第二讲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第三讲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第四讲 从兵马俑到清陵
第五讲
祭祀
第六讲 祖宙与祠堂
第七讲 佛教建筑与佛山
第八讲 佛塔
第九讲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第十讲 皇家园林
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
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
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
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
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
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
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九讲 国微上的天安门
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作者简介】
楼庆西:
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建筑摄影》(高等学校教材)、《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等。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作者自述】
1999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编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约我写一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二十讲”系列的一种。近些年,我虽为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写过有关宫殿建筑及问文化方面的书,然而还从未写过全面介绍与论述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因此,这促使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了一些思考。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人们对建筑应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然而,建筑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建筑的形象不能任凭建筑师随意创造,而必须受物质功能要求和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条件的制约。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论,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方法等)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人们看到的宫殿、寺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屋顶,有那种特殊的斗栱构件,所以会有梁、枋上鲜艳的彩画装饰,都是与中国古建筑长期采用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论述古
建筑时,不但要说清楚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必须介绍它们的结构、构造等形态。
我在学校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两种讲法。其一是按朝代的历史顺序讲授。这样讲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都发展缓慢,从而使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都缺乏质的变化。加之中国占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砖、石建筑那样能够长时期保留,因而早期建筑留下的实物很少,所以又产生了不强调历史进程而按不同建筑类型的讲法,即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住宅等类型分别讲授。本书采用了后一种体律,先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城巾、宫殿到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同时又加了与古建筑有关的文物建筑保护、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二十讲,一个专题一讲,采取散点式的叙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章,便于读者选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建筑科学既专业又很大众化,对于各类建筑,从内容到形式自古以来都是任人评说的。我写的这二十讲内容,只是提供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读者评说。
楼庆西
二○○○年九月于清华园
中式室内设计的参考文献(精选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式室内设计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许林. 谈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中式风格[J]. 甘肃农业, 2005,(11) .
[2]仲晓凯. 浅析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
[3]潘振寰. 中式风格室内设计初探[J]. 室内设计, 2004,(03) .
[4]陈祖建. 现代"中式"室内风格[J]. 室内设计, 2003,(04) .
[5]张怀强. 居室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 东方艺术, 2005,(12) .
[6]冯颀军. 浅谈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中式元素和传统意境表达[J]. 美术大观, 2007,(12) .
[7]周玉明. 室内设计市场现状与现代中式设计构思[J]. 商场现代化, 2007,(24) .
[8]白志刚.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 艺术教育, 2006,(03) .
[9]王鹏. 精神上的中式风格[J].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 2003,(04) .
[1]张鹏翔.室内环境设计审美分析[J].作家,2013(12):303-304
[2]张迪 . 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学价值与理念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下旬 ) ,2014(3):149-150
[3]王枫.雕塑环境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7
[4]张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思想探析[J].职大学报,2012(4):60-62
[5]陈小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M].科学出版社,2012:80-81.
[6]孙振华.资源与拓展--近三十年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J].文艺研究,2009(1):111-119
[7]朱毅.论木雕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及装饰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姜涛.景观环境中雕塑艺术应用实践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汪倩.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相互认同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王强.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雕塑应用--景观雕塑的融合性探讨[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李新华.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65-68
[12]黄光武 . 雕塑艺术与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的思考 [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25-126
[13]吴小刚.论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融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8-60
[14]周长积,周雅,傅娜.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12):603-606
[15]梁杰亮.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3(9):146-147
[16]赵彤,孔超.影响雕塑和壁画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的要素[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42
[17]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3
[18]孔维杰.装饰雕塑与环境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1(2):101-103
[19]房志勇,林川.住宅室内设计精要:室内设计图集[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7:97、
[20]陈丹青 . 以专业的业余感生存 -- 我眼中的蔡国强 [J].21 世纪商业评论,2010(11):117-119
[1]胡崧. HTML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知新文化. HTML 完全手册与速查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诚君,刘振华,郭竑晖,高中山.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光明,曹蕾,余辉.中文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与实训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德华,许铭霖.新编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赵铭建,赵慧,乔孟丽,康梅娟.网页设计与制作[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祖荫,王云翔,胡耀芳.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季. Flash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10]丁海祥.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曹雁青,杨聪. Photoshop 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2.
[12]张怒涛. Photoshop 平面设计图像处理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陈笑. Dreamweaver 8,Photoshop CS 2,Flash 8 网页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孙强,李晓娜,黄艳.JavaScript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智勇. JavaScript 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会安. JavaScript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7]常永英. 程序设计教程(C#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8]肖金秀,冯沃辉,陈少涌.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9]金旭亮.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培文,韩小祥.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王立雄,王爱英.建筑力学与结构 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季超.建筑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9.
[3]王铁,王舒慧.现代建筑风水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4]栾景阳.建筑节能[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5]张海峰.住宅庭园设计[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7]宁绍强,谢杰,卫鹏.建筑设计表现技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8]赖德森.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克里斯汀、史蒂西.太阳能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1]张颖,李勇.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M].武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徐卫国.快速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4]丁文剑.中国家具理念与建筑环境[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15]罗文媛.建筑设计初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林晓东.建筑设计[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
[17]郝赤彪.景观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阚玉德. 展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探讨[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4) .
[2]王爱敏. 浅议心理学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 包装工程, 2004,(03) .
[3]尹铂. 互动展示的应用策略探寻[J]. 包装工程, 2009,(02) .
[4]姜立善. 装饰材料在展览空间中的运用[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
[5]姜群,何人可. 信息时代的展示设计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S1) .
[6]黄良伟,杜. 试论平面设计符号的多维性在展示设计中的呈现[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
[7]温建良. 家具的网络虚拟展览初探[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5,(09) .
[8]王冬,钟虹滨. “散点透视”与当代展示设计[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7,(02) .
[9]李女仙,何新闻. 解读非语言符号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7,(12) .
[10]吴静,王翔宇. 光影在家具展厅设计中的运用[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9,(04) .
[1]陆江艳. 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
[2]郭琼. 家具展览会展示设计初探[D]. 南京林业大学, 2003 .
[3]周素芬. 会展企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化发展研究[D]. 暨南大学, 2003 .
[4]巫濛. 品牌专卖店及其设计研究--消费、展示与体验[D]. 清华大学, 2004 .
[5]何永军. 系统设计理论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5 .
[6]马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 同济大学, 2006 .
[7]刘东峰. 数字时代的商业展示视觉语言表达研究[D]. 同济大学, 2006 .
[8]王燕妮. 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
[9]徐丹. 展示设计中动态空间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6 .
[10]江婷. 现代商业空间的展示设计[D]. 东南大学, 2006 .
[1]郭捷.《项目风险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粟镇宇.工艺危害分析方法及实践[J].现代职业安全.2011(3): 36-40
[3]褚慎强.工艺安全管理[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7): 77-78
[4]卢有杰,卢蒙仪.《项目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范文成,叶小红,常美玲等.氢溴酸右美沙芬片含量测定方法研宄.中国药业.2011,20(20): 31-32
[6]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16
[7]姚薇,王一喆.化学品风险评估制度建设进展和建议[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5):431-436
[8]焦维.研宄质量风险管理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应用.中国化工贸易.2013(5): 148
[9]苗伯乐,宁丙文.拜耳过程安全管理方法[J].劳动保护.2013(3): 23-25
[10]陈得强、潘高.几种项目风险评估方法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50-51
[11]何长征.浅谈钻井HSE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4(31 ): 17
[12]杨晓燕,天晓娟,刘泽源.氢溴酸右美沙芬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四川医学.2009, 30 (8): 1282-1284
[1]詹静.新车型导入项目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2007:15
[2]陈放.项目策划[M].2000:245-246
[3]崔龙.汽车企业研发部门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2009:8
[4]张丽娜.项目风险识别的控制图方法研究[M].2008:12-14
[5]刘丽娟.对汽车行业管理战略标准化的思考[J].2006,3(l):21-24
[6]张子剑.复杂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研究[D].2007:6-7
[7]康斌.长安福特国产新车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2006:13
[8]卢向南.预测与决策分析[M].2000:156-157
[9]李怀彬.浅析中国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走向[M].2004:l-ll
[10]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二版.2000:56-60
[11]施品贵.高技术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研究[M].2005:4
[12]牛波.建设性项目群风险管理方法研究[D].2006:22-24
[13]王子博.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快速路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2009:13-14
好的科学论文开头能让人耳目一新,使论文更有阅读的意义。如果你想写好的论文开头,就请看下面的两篇论文,这样能启发你的思路。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科学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中国古代科学的科学力量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与规划、建筑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是为了选址而对地形、地貌、气候、景观、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本文将从中国风水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中国风水理论在当今城市规划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总结其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关键字:风水;城市规划;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风水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风水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一种特殊“术数”,虽其中有不少的迷信色彩,但也充满了探索、解释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及人与环境之关系的内容,且特别注重实践。《风水探源》认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在营建选址和空间营造过程中,要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
抛开风水的占卜成分不谈,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符合《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可以说,《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的营国及城市选址思想,为风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管子》的整个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及其在临淄城的成功实践,是我国最早期的城市整体规划的理论。
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布局陈设设计等多方面都体现了“崇尚自然,归法自然”的思想。在建筑景观组织设计、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和建筑主体设计中,也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风水学的自然美主张观照山川,巧加改造,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和谐统一。
二、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侯和生物生长,皆是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古代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即与城市规划结下了难解的姻缘。
1.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
在我国古代,风水被称为阴阳,阴阳又叫两仪,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风水书被称为阴阳书,风水师被称为阴阳家。中国古代哲学就讲了,世界万物始于阴阳,是生两仪,分出的阴阳二气不断地一分为二――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阳气轻清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阴阳交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化生出大千世界。风水的阴阳哲学是一套哲学逻辑的方法。
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老子》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三柳轩杂记》有对阴阳家“为磁石引针定南北,每有子午丙壬之理”的介绍。在《逸周书・大聚解》中有:“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说明“相其阴阳”和“别阴阳之利”简单的阴阳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早期就产生了。何溥《灵城精义》中:“阴用阳朝,阳用阴应,合之固眷属一家;山远收山,水远收水,分之亦互为生旺”。表现了风水理论阴阳对待的阴阳辩证思想。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凡存在的事物都分阴阳,都具有阴阳对待、变化和统一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早出现又最为根本的学说。
2.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与古代城市的相宅、择地
《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凡之阳宅则有阳气抱阴,阴者则有阴气抱阳,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中国古人在不断地聚居实践中,总是在寻找最好的自然环境,用以满足所需求的食物、安全与舒适的居住和便捷的建筑营造。《阳宅十书》中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风水理论强调,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看宅居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中。这样的阴阳枢纽,也就是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称为“穴”。《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并指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在城市选址方面,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城池应“负阴抱阳,坐落其中”,并强调了“天有九星,地有九宫”的格构模式。《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主持洛邑的营建时“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亦惟洛食”。武王克商返回镐京后,决定营建洛邑成周,《逸周书・度邑篇》记载了洛邑周围的山水形势:“自洛延于伊,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
3.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与“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
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着气象、地质、地形、水、土壤、动物、植被等基本组成因素。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风水的目标,风水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和谐为首要。所以,山川之中包孕着城市,城市之中又有流水园苑的穿插。
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描绘成都城的修建:“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峙。崤函有帝皇之托,河洛为王者之理……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中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两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汇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蔼焉。”灵关、玉垒、峨眉三山环抱,郸江、检江两江护城环绕,构成了成都城外围的山水格局。
古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宇宙(大周天),而人是一个小宇宙(小周天);大、小宇宙之间的建筑被视为中宇宙,是大小周天的过渡。天为阳,地为阴,建筑和院子是天地贯通一气的媒介。院子、天井因而成为天地、阴阳的相交之处。东汉仲长统《乐志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是山水环抱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风水在将环境秩序化的过程中,普遍而有效地采用确认自己“居于世界中心”的方式通过要素围合加强对环境中心化的秩序,所以风水空间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主体为核心的围合性空间。
三、结语
虽然以上所述阐明了风水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中的显著作用,但并不是要求现代的人们全盘接受风水的思想,对于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水学能解决自然界的所有不可知问题,或以仍有尚未发现的自然界组成物质为理由,来解释古代风水学如何高明、奥妙,这是不科学的。对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而言,它毕竟产生在科学不发达的环境下。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有节制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远不能达到如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基本追求上却是一致的。而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风水思想更注重人与自然在精神方面的两情相洽,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人员需要正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思想,从中寻觅人类曾一度丧失,而又必须的“天、地、人”和谐的追求,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景观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其亨著:《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1日。
[2] 余健著:《堪舆考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