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因此,以简美、真情、体验为特征的随笔化作文就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家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笔者认为,在随笔化作文的写作中应该驰骋想象,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奔放,做到真情流露,摆脱空洞的说教。 【关键词】随笔 写作 简美 真情 体验 观察 起源于草根的随笔化作文,是一种朴素而简约的写作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因势利导,除旧布新,随笔成习惯,也就会取得一定成效。 一、随笔是一种简美的写作 叶圣陶曾经指出:“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既可以是洋洋洒洒的几千字,也可以是点点滴滴的几十字。”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抒情议论等形式,目的在于“排除束缚,排除教条,排除虚假”,让学生自由活泼的书写来反映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和认识。所以,随笔化作文的精髓突出一个“随”字,这样就大大解除了人为捆绑在写作上的重重枷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随意而写,随意而止,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易于动笔,更能真实地记录学生的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也正是作文中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当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让真情在笔尖涌动,正所谓“文章本是天成,妙手偶得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从学生的随笔中感受到鲜活的思想和跳动的生命。 二、随笔是真情的载体 随笔写作中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要真实地反映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它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它反对刻意为文,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纯表达、真率为文。某种意义上,随笔就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就是真挚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灵魂。 曾经偶然的机会,我模仿着上了《残酷的游戏》这堂课,初中的孩子对社会的焦点关注甚少,我想,就从情感着手,用创设的游戏情境去触动学生心中最柔软的情感。课堂上孩子们也真切地体验、动情地讲述,为后面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来没有一节写作课像这样,整整一节课都非常安静,孩子们只是埋头写着,沉浸在各自的习作中,而且大多数当场完成,连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同学在模拟的情景中,心中生情,情随境动,最后也忍不住潸然泪下,挥笔疾书,悟出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应在生活中珍惜拥有。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而我也备受启发。所以,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载体,能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扬帆远航。 三、随笔写作,丰富情感体验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我们的习作之源,看似平常,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真切体会,就能为我们打开认知社会生活、认知万物的灵感,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诉求。可以说,生活的舞台有多大,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要想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除了观察还不够,还得对生活多体会、多感悟、多思考。一个人如果对生活不会细致观察,没有真切的体验,缺乏深层的思考,怎么能写出感情真挚、朴实感人的文章来。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看美文,多读报纸,多观察生活,体验社会,感悟自然之美、道德之美,比如当下的国际焦点、国内焦点、道德焦点等,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所以,随笔写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及价值取向。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我想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接触到随笔化作文后,不再厌倦写作,绞尽脑汁,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甚至欲罢不能;对教师而言,写作课不再无章可循随意调节,也不再隔靴搔痒不见效果,老师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一样,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抒写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收获。 生活海洋中不乏晶莹美丽的浪花,心灵底处也不乏会闪现思想的灵光,倘若我们不及时捕捉,时间一久,曾经趣味横生的事件就会淡出我们的视线和记忆,曾经光芒四射的灵感火花也易熄灭,当你再想动笔的时候,几乎是写不出来的了。所以,只有随心所想,随意所录,写作才会宁静而从容的前行! 【参考文献】 [1]孙玉梅. 随笔,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 [2]杨裕华. 学生随笔写作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3]韩正军. 情感体验,作文的生命之本. [4]与成浩先生聊“随笔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