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杰西卡
议论文不是议论事的吗?月亮的因该是描写啊。。。开玩笑啊。。。
明月如此凄清,透了谁的忧伤。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明月的主题作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寂静冷清的夜空是皓月的天下,天空褪去了久违的蓝色,镀上了一层黛色,只有一轮明月。它的明亮,是上天的恩泽,只有余晖,渡过阴霾的黑色,亲吻着苍茫的大地。
闲人玩月,诗人吟月,雅人拜月,我这也算是品月吧!
月光晶莹温润,没有夏日阳光的火列,没有孤屋油灯的柔弱,更没有霓虹灯闪烁的蛊惑;它就像少女的美眸,无风淡阳里的秋水。我喜欢凝望夜空,月光若隐若现,略带忧郁,给人淡淡忧伤。
我看着空中的月亮,想起了数学考试。,那刺痛心脏的分数,把我的心扎得千苍百孔。一想起这个,便觉得月光冰冷惨淡,如流水一般,映得我脸色发白。这一夜,我想了很多很多,老师和父母期盼的眼神,朋友们关心的目光,我……我却考出这样的成绩,我真觉得愧对于他们。
泪水又一次溢出,打湿了我的脸庞。风无情地吹来,打断了我的思绪,痛苦的回忆,使我感到十分疲惫,抬起头,看见那挂在天空的明月,仍是美丽动人的,许多人为他倾倒。窗内,依然如旧。我想通了,失败只代表昨天,昨天只意味着过去,我要重新开始!
夜拉长了,泪水滑落,虽然有泪痕留下,但也有一张崭新的面孔出现……
时值己近晚秋,落叶报着盛夏的离去。踏着一地的落黄,浓洌的雾罩着这清风下的大堤,东去流水在雾海中静默着,如白的带,如乳的汁,新的空气浸润着肺腑,倒亦有一派别致的风趣横溢呢。
终于去了,这非要去了不可的盛夏和欣春,替之而来的,便是这秋风里的凉意,抚着行人的发,给人以惊惕,给人以恋意,便不能不在这落叶盘旋的纷纭中思及昨日的茂荫,告我说:“春去秋来”所谓秋风萧瑟的正是。然而秋风也是极醉人心的,你可试着迎风用鼻细吸一下,正是一股奇特的芳香扑面而来。如在南方,此时当为桂子飘香的季节,可此处不似江南,桂子是不多见的,大概是泥土的芬芳吧?敞阔的大地坦露着胸怀,己播了种,落叶的杂声里犹闻节枝在泥土中茁长的沙沙声,明春当是一派嫩绿的气象。
也曾听说有“早来的春天”一说,在晚秋的清香雅静中,不是正有几朶素淡的花儿娉婷袅娜,还有蝶儿,白色的素衣,翩翩舞着,在这为数不多而迎风招展的花枝间盘旋,忽而去了,忽而又复来,花的蕊,花的瓣,枝和叶都留下了芳踪,彼此静默着,相视微笑而不语。已出的暖阳温情的抚慰着,似年老白发的祖母对孙儿说:“这里正是新春”。解不透,用我们这稚心来看,倒也难以将其归为续昨日的盛夏和欣春,还是一亇新的天地在显身?说不准,且只好即归为续昨日的盛况,又视作新生的序吧。
如我爱阳光下的热闹,我亦极其喜欢月光的。秋日的夜,月色倍加光明,千里一色,如乳汁般,月光下的万物静穆着,如天真恬静的处子一双多思的睛,俯着首,闪着明眸,一派水色的纯,有人喻为“秋波”的正是。月光,赋予她一腔温情。我喜欢月光的静雅和稚丽,更爱沐浴着这一派诚挚、纯净的光。这光下的万物峥嵘,彼此抒发着内心的语言,虽然极静的,却亦蕴涵着一堆如火的情意。故我常盼着这有明月的晴天,独自踏着这如水的月色,久久徘徊着不愿意离去。
处于深秋夜色中的月光,固有一种迷人的倩影,而这凉风里的清香,却蕴藏着无限春的气息。大凡欣赏月色的人们,只知沉醉于它的清爽和雅静之中,我想如此也不尽然。月光下的树影婆娑婵娟,寂寂的白乳世界里,也处处可闻见繁杂的忙音,沙沙的,切切的,细听去极似欢快的歌,欢呼着,雀跃着,岂不也是一亇十分热闹的天地?只不过常人未曾仔细地品味罢了。
这时候大道上的人不多,时时走过匆匆的人影,有成群的,亇体的,也有慢慢地踱过的。想他们必定都会怀着一种不同的心情走过的。或者极其留恋不愿意离去的,低吟着动人的诗句。也会有极其憎恶这月光的,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这过度的静穆给他的“热心”泼了冷水,或许是为自已阳光下的罪恶有所忏悔?正是这月光下的确存不住丝毫纤尘邪恶与私心。
今夜的月色分外的好,明月千里,光照大地。我的心,也随着这月光海洋的波,荡起了素帆的轻舟,悠悠然,又仿佛奏起了清雅的《月光曲》,彩云是它的翼,轻风是它的浆,树影为它的蓬,而这月色,恰似这大海中的灯,轻轻地,飘飘地,便向那云的深处去了……
荡着双浆,船儿行在微风吹绉的涟漪间,水波拍打着船舷两侧,奏着永恒而均衡的节奏,视着这一片明静的水天,庆幸着能有此机会观赏这如此美妙的境地。便默默然地闭了眼睛,听从风儿在耳旁欢歌,住凭轻舟在湖心荡漾。不知是什么时候,突然间一股异香袭来,逼得我不自觉地睁开了眼睛。呵!眼前呈现的竟是另一番天地。水面上荡浮着五彩缤纷的各式繁花,繁花相拥挤着、晃动着,组成一幅忙乱而绚丽的图案,散发着奇异的芳香,眩人耳目。
我是夙来极喜爱淡花的,加之面前这杂絮般的飘忽迷离,令我十分的不堪。群花簇拥于我的眼前,争相与我为友。他们有的自己以为与众不同且又出类拔萃而情骄意满;有的贪图安逸,追名逐利而全不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羞耻。他们为一时之得而庆幸,同时又为区区之难而愁泣。不时亦会遇见几朵文彬高雅的枝朵,也曾牵动过我的睱想,几欲釆得数枝以为我的良友,好把我的感情有所依寄。值得遗憾的要算在这为期不长的交往之中,多半会识出他们亦不失为常俗,厌弃之心令我摇头远离了去。风儿阵阵,吹得花儿纷纭上下,似乎在怨怪我不为知音的吧?便随他去罢,又何必为此而多寻烦思呢?
明月依旧如先前那样的一派明辉,花群到底是远离了我,水面上倒显得格外的静寂。明晃的水色间,依旧荡着一轮明丽皓洁的月。月光下的水波格外沉碧,水色衬托着月光尤为清晰。那圆的盘犹如灯笼,洁净宛可掬。虽然时时晃荡的水波把它划得支离破碎,却依然不失却本身的光辉淋漓,照得天地间一汪通明。想起幼时初次回乡时那亇夏天的夜晚,白发的祖母携我去月下的瓜田,天上的明月全如今夜的亮,四方的静寂亦象今夜的无声,唯有四周断断续续细细的虫鸣缀着这满天星斗的月夜,引起了老人说起那天上街市的故事。相隔已很远了,记不清那细节,只知道很美:流星便是车灯,白云为山水,假如彩虹是那城门口的大桥,这快乐的星星,岂不就是那些善良人们的眼睛?明月赋予它纯净的外衣,这光辉却为其安排了一颗颗多情的魂灵。
夜风熙熙,我的船亦行到很远的天际。前面是一排柳林,老远便闻着了秋夜少有的柳涛的歌音,“哗哗”地如快活的老人。我常常羡慕这水畔的杨柳,爱它旺盛不息的生命活力,也就是人们常常称之为“柳树的精神”。也有人把柳树看作新生的序曲,故常常盼着这柳林的背后所带来的春的气息。“春风欲来柳先知,柳树梢头话清新。”我想在这一片柳林的后面,定会是一派别致的景趣呢。
果然如此,这柳林的背后,正是一派芳春菲菲。
穿过密排的杨柳林,前面的天地豁然开朗了。月光固然是先前的光明,却愈发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还有鸣叫着的雀儿和翩翩舞着的蝶儿什么的。柳枝低垂着的长条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泛起一层层圈儿似的纹,时而有“通通”的水声传来,看得见闪闪鱼鳞的白光,一忽儿即逝了,却留下许多的泡泡,在月光下面尤其显得雅趣可喜。
汶漪迎我到如岸的滩头,近水的泽带有一株丽树吸引了我的视线。细观这树的枝干,却又极不似通常的枝干,柔和的叶片散发着奇异的芬芳,娉婷的枝身袅娜,笑容可掬的视着不相识的友,全无半点虚伪的情意,抒发着内心的言语,似乎这天地间定不会有一丝邪恶的寄存。我想这宇宙间的百花菁华要全疑聚在这默默的微笑中了,令人敬而不敢存半点的私心杂念,而这清芬便是因春的灵魂寄附于其身的缘故吧?枝的顶端开着一朵素洁的淡花,似秋菊又极似芙蓉,绿叶犹如兰的清馨。菊和芙,以及兰都是常见的,却全然不能同眼前这异株相比。想兰的清芬幽远,菊的孤高隐逸,莲的出俗而无染,中通外直,芳洁不可侵,却又似乎全都聚于那默默的沉吟里。
我受了它的吸引,走近了它的身旁,欲在这枝荫下预感人生的途程,此株定会助我的挚心吧。便默默地徘徊于枝的四周,用心灵明镜般的眼睛,同其话起天地间的谊情。感谢它全能了解我心境的悲乐,不时用那充满温存的目光回报我以衷心的感慨,微笑着,默默地点首指给我遥远的天际,我仿佛窥见了明晨的道途一片蔚兰。
正是在这彼此会心的交往中,促成我永远记住人世间至诚善美的友谊。
说到友谊,定是友人之间的情谊了。又有谁忍心在明如水镜的友情中,染上一星半点的污渍呢?我明白了世间最至真纯洁不过的,定要算这挚友之间的真诚友谊了。便恋恋的不舍离去。月的光,恰给这永恒的友谊披上了一袭素洁淡雅的裘衣。我想月光之所以如此通明,可能也正是因为月光之下无法藏污纳垢的缘故吧?
一群蜂蝶的嗡嗡声惊醒了我的遐思,便随着这吵声望去,在离这异株不远的近侧,还有一棵娇嫩的花枝。这花固有一派超凡的艳姿,却极其幼稚娇憨,迷惘混沌而不解善恶。起先我倒没有注意到这近旁的嫩枝,是这嗡嗡然的飞群给我启示。蜂蝶喧哗着盘旋于嫩枝的周边,似有趁热闹而起哄的驾式,各各成群结伙地争围着这花枝,不时发出“嘘嘘”的声音。想这花之所以引人注目,无非是因为其出众的容貌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容貌,为其身后召来无数的困扰与烦恼,一亇接着一亇的风波自然不会少。杂乱的飞群将其天真无邪的笑视作不做设防的围城而伺机骚扰的目标。望着这无助的身影,使我不由得想起它身旁的异株,二者即为相邻,何不伸出援手帮其解除重围?
一阵凉风袭来,竟在这月明的天地之间,飘落点点雨星,打湿了我的双颊。猛然想到这朵稚嫩的小花,在这秋风里该是何等的不堪?但眼前的一幕却让我惊呆了,相邻的长枝伸展出如蓬的冠盖,遮挡住幼枝的上空,使幼小的身躯得以避开了风雨的侵袭。雨,终于过去了。再细观这幼小的花枝却因为曾经有了庇护而安然无损。蜂蝶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先前“嗡嗡”的余音。娉婷婀娜的身姿一如先前的芳菲秀丽,但却未改娇憨的笑容和纯真无邪的稚气,低声吟唱着心灵的歌音。于是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感叹这天地间还能有什么比得上这情谊更让人激动万分?倘若把这诚挚的友谊比作眼前这长明洁净的秋月,以及这明月光辉下的清波涟漪,定当会过之而无不及。
不知什么时候,竟下起雾来,冰凉的水珠且不说,可恨这渐重的水气慢慢地模糊了我的眼睛,阻挡了我的视力,似乎觉得花儿离我渐渐远去。浓洌的雾呵,人们素来都把你比作轻柔而又温情的纱帐,如今你却似一道无情地屏障隔断了我与花儿的亲近,就连这明月也因此而减少了光辉,而这先前沐浴着明月光辉的世界,如今也被笼罩着一层脑人的无形之网。雾中的花儿呀,此时你该是处于一种何等悲泣与无助的境地?你让我承受怎样的痛苦都无所谓,只是不要在它们纯洁的心灵之上再蒙上一层悲戚的阴影。
追思我们相识的初,正是缘于这明月的纯净和光明,而在这相互交往中的会心,也全在于这明月下水波的沉碧,会心的交往能促进双方言语的共通,言语的共通更促进彼此灵思的贯一,加之于我夙敬此异花的高洁而出俗,亲此丽株的温逸而无伪,故我恋恋于别前,难忘我们相处的友谊呵。
花儿是远去了,然而我的两袖却留住了花儿芳馨的气息。我想花儿之所以肯把自身的清芬赠于我的两袖,亦足以可见花儿们的蕙心了。我不忍心白白辜负了它们的挚情,便欲把它密藏于我的文集,做亇永久的纪念,且留待他日细细地品味吧。此刻我猛地悟出了一亇道理,花儿的相依可为姊妹的情谊,而这赋予我的清香,岂不也正是它们友谊的化身?这情意长存于我的身旁,又何止五年、十年的留芳生命。推想清秋之后定会有芳春,迷雾散尽必定是天明,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它绝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而逊色,就像陈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绵延而愈臻芳香,伴随着早来的春天,一起注满人间……
一阵风儿吹来,夹着一丝依稀的凉意,行船虽然是不见了,但明月却是如先前一样的明丽,路畔的柳枝在夜风中欢歌,月光照着满地婆娑的倩影,万物静寂着沉浸在乳汁般的月色下,我正行走在临近住家的大道上。
推开虚掩的屋门,书房内的灯光通明。炉火泛着红光,水壶中冒着腾腾的热气,静坐在桌旁作记的时候,东方的天际己是淡白。
我坐在阳台上捧着脸呆呆望着那如玉盘的明月,月光轻轻的洒在我的脸上,这个中秋节真的好无聊哎,这时身后传来了脚步声,“媛媛,来吃月饼吧。”原来是老爸,我缓缓的站起身拿了一个月饼咬了一小口小声的抱怨道:“刚刚吃完饭,又让我吃月饼,人家怎么吃得完嘛。”“没办法,再不吃可就坏了。”老爸咬了一口月饼说道;“这个中秋节好无聊哎。”“没办法,你老妈带着你弟弟去买衣服了,估计一会才能回来。”
老爸吃完一个月饼拍拍手说道。本来我是想吃完月饼就去睡觉的,可老爸非得让我和他一起去洗盘子,双手捧起一个洁白的盘子开始洗了起来,调皮的月光从窗缝中钻了进来,缠绕在洁白的盘子上,我看呆了,仿佛我手中捧着的不是盘子,而是皎洁的明月;在那皎洁的明月中,我仿佛看到了美若天仙的嫦娥抱着她那可爱的小玉兔在翩翩起舞;我仿佛看到了身如大山的吴刚手拿大板斧在砍那永远也砍不断的桂花树;我甚至闻见了阵阵桂花的香气。“媛媛,你怎么了?没事吧?”老爸的关心把我从幻想拉到现实,“啊?没……没什么。”我红着脸小声的草草应付着,“没事就去睡吧。”老爸十分关心的说道,“恩,爸爸,你也早点睡。”我说完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坐在床上,摸摸微微发烫的'额头,心里想到:你是我的吴刚吗?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个花好月圆的日子里,游子们与家人团聚!听那月下的虫鸣,看那树梢间的圆影,你还会听见孩子们快乐的歌声!
中秋这天的早晨,天气似乎比往日更好,我早早起床,五点那会儿,鸟儿们在吟唱,美好的早晨睁开了她动人的双眼,今天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如是再有条河那便更美了!今晚我们共邀于奶奶家做月饼!我连蹦带跳的飞入奶奶家的院子,只看见她在院中做一种红红的汁,我后来一问才知道那是紫苋菜的汁。奶奶将它与糯米粉放在一起,然后揉成片状,再放入做好的馅料,又轻轻地揉成一个紫色的圆团,我又从屋里拿来十分笨重的模子,我将小紫团上抹上一点糕粉,可是,我一不小心放多了,我又不能直接拍下去,所以我选择了吹,噗~吹了我一脸的糕粉!我眯着眼,颠颠儿的跑去擦脸,胡乱抹了一通!回来了以后,奶奶看了我“取笑“的说:”花猫?“大家被逗得大笑起来,我也忍不住傻哒哒的笑起来,我笑着将一个个团团放入模子,不一会十几个月饼就做好了!待它们出锅后,奶奶便将它们拿出,月光照在上面,反着我花花的脸,月光照在饼上,并泛出了丝丝银光!这些银光照亮了天空,星星,月亮,我们,中秋!中秋快乐!
清风是有情的,带着一份追求到来了,那明月呢?
眼睛好久都没真正的释放过了,现在已经容不下太多的了。可即便如此,我也想反省一下,哪能不抽空看看这几乎每个夜晚都在自己头顶上“明月”呢?
现在都是高楼了,天天住在其中,早已忘记了楼顶之上还有如此美丽的景色——很亮很亮,透着光,是一种静谧,很安详的感觉,犹如霜一般,很凉很凉,射出这人生的五味陈杂。
搬一张椅子,倚在窗台上,静静地看着,可惜——前面有一幢高楼,挡着了这种美丽,它想要与我捉迷藏是吗?想让我在之后欣赏它的美,既然是这样——就再也不曾欣赏这月了。
外公家我也好几年都未曾去过了,所以一年当中也只有过春节时随父母一同去看看。但每次都看不见这月。
欣赏这满天繁星还得夏季。
上次暑假去外公家住也就是三年多的事了。晚饭过后,大家就陆陆续续把凳子搬到院子里,开始这每日的例行节目。等到人都到齐了,拿着一把扇子,坐在凳子上。等着天黑了,小孩儿就喜欢用手指着这天空中的星星,即使数乱了又开始数,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却仍旧乐此不疲。
我抬着头仰望这星空。满天的繁星确实好看,一闪一闪的,也难怪小孩儿都喜欢数这星星。不过与这星空相比这“月”在这其中也显得有些落寞啊。“月”显得一些素净,不那么污浊,这影又那么空灵,该是这样形容它吗?我也不知道。
明月,它是着一丝丝的清泉而来的,幽深又静。我不想和它有一种距离,还是就叫它月亮吧。
是啊,我总归和它是有距离的。即使把“明月”叫成了“月亮”,这恐怕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我已离它太遥远。
晚上,闲来无事,实在无聊,于是一个人就漫步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中,独自去享受那夜色之美。抬头望着寂静的夜空,可爱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圆润,像一块玉琢的盘子。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滑过一曲悦耳的琴声。
置身于如此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古诗中很多关于月的描写。
《诗经》里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句子。皎洁的月光成了妆扮美人最好的饰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灵月是美好爱情的见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如顽童,惊碎了鸟儿的好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寂寞时,月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我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们对人类起源的遥遥揣测。
当月出现在夜空时,它总能牵引我们的目光,激发我们的思维,绽放我们的情感。使我们为它痴,为它狂,为它欢呼,为它感伤。它是那样光彩夺目,它是那样令人神往。然而,当我们仰望明月时,有谁会关注它身后那默默给予它光明支持的太阳呢?
夜渐深沉,明月依旧当空照着,只是更圆更亮了,而我的眼睛却穿过耀眼的光芒,望向那“明月”背后遥远的夜空。
槐花凋后,桂花香时,秋天里最美丽的一枚书签——中秋节,飘然而至。无论是每一次亲情温故,还是游子思乡,它都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美好的眷恋与记忆。我们憧憬,我们欣喜,不是因为能拥有片刻的轻闲与温馨,而是因为它的色彩里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小镇称得上是雨的故乡。春天来的雨就洞穿了夏,就淋透了秋,就向萧索的冬浸洇而去。故乡因多雨,空气四季清新,草木常年葱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有好福分。
绵绵不绝的雨丝,也给人浇出了些“无边雨丝细如愁”的心境。特别是中秋节前后,纷乱的雨丝,厚厚的云层,总是久久不肯散去。莫非梅雨生发出一份嫉妒,见不得人们在佳节里团圆,自己也要聚会一番么?我细细想来,小镇竟没有多少个中秋之夜望到过一轮无遮无拦的皎月。
兴许是难得见到明月的缘故吧,这里的月饼似乎做得比别处的更圆一些,用以寄托人们更渴盼月儿的心思。而月饼再圆,毕竟没法替代那圆圆的月亮
东坡先生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虽是古词,却也道出了人生的境况。古代那古老的月亮,今天这新鲜的月亮,都是在一条轨道上运行的。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情,无论人们怀着怎样美好的愿望,作了如何巨大的努力,末了仍是不能如愿、不能圆满的。就拿佳节团圆这一中国人很看重的事儿来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家在佳节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呢?正因为常常不能团圆,才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嗟叹。
其实,这种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的惦记,就如粘合剂一般牢牢地连接了暂时难能团聚的人们。思念着,惦记着,亲朋好友也就时刻装在了彼此的心中,恰似团圆了。这种心中的团圆,比起人在咫尺而心隔千里的“厮守”,不知要“圆”过多少倍。这种心中的团圆,又何尝不是一轮飞尘不染的明月。
心中有了一轮明月,无限思念便会化为一缕缕光芒,亲人无论相距千万里,都会在它的照耀之下。
心中有了一轮明月,耳边便会想起亲人响亮的声音,眼前便会显出友朋粲然的笑容。
心头有了一轮明月,无论酷暑,无论严冬,无论是定所安居还是羁旅奔波,天天都是与亲人团聚的怡神悦情的节日。
中秋又来临了。不管当晚的雨脚歇与不歇,云翳散与不散,我想,照例会有一轮皓月澄净如水,人们团聚在它的光晕下,总有美丽的幻影在眼中、在心中缓缓升起。
你可以写。。。。第一段,描写它的外貌、美的地方、美在哪。。。第二段,可以写有关古代有谁、哪个诗人描写过哪些诗、感受啊第三段,写有关它的传说(尽量别写太多,略写)第四段,写自己感受(尽量写多点)第五段,总结。。。。。(这样就可以凑成一篇很好的文章。。。试试吧!)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