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qian1004
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其标志就是国家文保单位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山西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的文物就有53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山西文物以古建筑最为著名,其中一部分是寺庙道观,有很多建于唐宋时期,是中国寺庙建筑的精华,另一部分就是古民居,其 历史 文化底蕴和影响力 足可以和中国另一个卓有特色的徽州古村落相比,徽州古村落以小巧精致著称,而山西大院则以深邃富丽、结构严谨,庞大,观赏性强而称为 中国民居的经典,是中国 历史 和文化传承的一个印证,被称为 山西大院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因同名的电视剧走红的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始建于1756年,是著名晋商乔致庸的故居,其实这个大院面积不大,只有四千多平米,在众多山西大院中是名气最大,面积最小,但却是个很有特色的建筑, 城堡式建筑 精致美观, 既有中式格局,又有西式元素,完美诠释了一个晋商由小做大白手起家, 到富可敌国的创业史。2018年,乔家大院因过度商业化,乔家大院5A级景区被摘牌。
山西不仅仅有乔家大院, 在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散落着众多晋商豪宅大院,我下面介绍的10个山西大院,不仅 建筑极富特色,匠心独具,其中还深藏着传奇精彩的人文 历史 ,堪称山西古民居的精华。
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由五条巷子、五座城堡、五座祠堂组成,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说是一个大院,其磅礴气势简直就是一座城。
王家 大院作为 清代民居建筑的代表,和乔家大院不同的是,它 是晋商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 主人并不是白手起家的的商人,其发家 历史 更是一种官场文化,官商结合的 历史 ,从建筑宏观和细节上也能看出风格差异, 王家大院采用了大量的仅见于王府的建筑形制, 整个大院依山而建,呈王字形布局,官气十足,霸气外露, 素来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有“华夏第一民居”的美誉。
王家大院建在山坡上,远处是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都梯次递进,极具层次感。建筑内部构造独特,砖雕、木雕、石雕异常精美,甚至连门墩、石础等建筑构件都精雕细刻,历经岁月沧桑,充满了文化底蕴。
地址: 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
门票:55元(携程)
二、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因为面积更大,所以又被称为常家庄园,是诸多大院当中最大的一处,始建于乾嘉年间,整个大院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院中有园林13处,虽在北方,却有着江南院落的风格。
大院主人也是晋商,曾 先后创立了20多个商号,开辟了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的数万里国际贸易通道,其家族鼎盛之际,一度拥有员工千人,骆驼上万峰,独占中俄茶叶贸易的四成,是当初首屈一指的晋商“外贸世家”。
作为 万里茶路的开拓者、中国儒商第一家, 常氏家族坚持了以商兴业,儒商融汇的发展道路,在其200多年发家史中,先后有170余人取得秀才、举人、进士,形成当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精英集团,其建筑也体现了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书香气,在晋商的多个大院当中,把儒商的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尽显文化品位的高雅。
常家大院特点不在其大,而在其雅,融南北风格与园林与一体,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缩的 历史 底蕴才是最大的看点,堪称中华民居之典范。
地址: 榆次东阳镇车辋村
门票:元(携程)
三、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 历史 。 渠氏家族的祖先以行走于长治、祁县之间的“货郎挑”起家,到清朝嘉庆年间成为晋中巨商之一,渠家大院 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
渠家大院的 建筑形式也是十分讲究,有 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 院与院之间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间透露着书香之气。渠家大院作为清代古建筑,已经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渠家大院现在已经被开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
地址:晋中市 祁县 渠家大院
门票:40元(携程)
四、曹家大院
富丽堂皇的宅院
曹家始祖于明朝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洸村,其家族第14代有个叫曹三喜的人独闯关东经商获利甚丰,鼎盛时期曹家铺面遍及大江南北有60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有三万多人,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洸村建起了以“福”、“禄”、“寿”、“禧”字形命名的富丽堂皇的四座宅院,曹家大院就是幸存下来的“寿”字宅院,习惯上又被称为“三多堂”。
"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 从远处看,曹家大院呈“寿”字型, 占地面积6468平方米, 分南北两部分,有三个穿堂大院,内套15个小院,有房舍270多间。
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具有高耸、厚重、古朴的特色。这个布局完整的建筑体系,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特点,而且还吸收 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理念。 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 民居建筑 的代表之一。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北汪乡北汪村
门票:75元
五、 皇城相府
山西大院数不胜数,而冠以皇城,又被称之相府的,仅有这一处。 皇城相府分为内城和外城,城下城门相通、内外相连,两城浑然一体,登上环绕皇城相府四周的城墙,气势恢宏的古城尽收眼底。
皇城相府,是 康熙皇帝的老师、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总面积万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极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
都说皇家的宅子看故宫,官家的宅子看相府,皇城相府犹如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城墙内有藏兵洞,楼顶有瞭望敌情的垛口,地下有直通 城外的暗道, 皇城相府鲜明突显了 集官宦宅邸、庙宇宗祠、书院学堂和防御工事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地址: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
门票:114元(携程)
六、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年的 历史 ,其建筑 以晋南传统民居为基础,又体体现了建筑中西合璧的特点,建筑风格与其它大院不同,也源于家族的特殊经历有关。
李氏子孙李道行出国留学,娶西方女子为妻,其建筑也融合 北方四合院、徽式建筑和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大建筑风格,既有晋南民居特点,又具有江南宅第的秀美, 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家大院代表了典型的晋商文化,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富甲一方后不忘行善助人,民间也流传对这个家族的赞誉,称之为“李善人”,其行善之道从建筑本身也能窥见一斑,建筑墙体上有365个善字,表示一年365天每天都要行善济世。
李家大院以其古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而久负盛名,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考察后称李家大院是研究晋南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地址: 山西运城市 万荣县闫景村
门票:60元(携程)
七、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后裔建于明清时期的府邸,这里有朱熹、吴道子、文征明、王阳明等名人碑刻手迹和画碑, 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均为封闭型四合院,占地三万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柳氏民居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
柳氏民居 最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马第院”,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柳氏民居从祠堂、庙宇、楼台到木石雕刻、匾碣,无不蕴含着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地址: 山西省晋城市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
门票:50元(携程)
八、吕家大院
吕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朝财政大臣吕塘的宅院, 其主人吕塘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步入仕途后亦官亦商,后经李鸿章推荐出任清朝财政大臣,传说吕家大院是由慈禧太后命政府出资修建,大院里还保存有御赐斜砖砌地等,反映出当时吕家显赫的 社会 地位。
吕家大院 占地40亩, 保存至今的房舍有102间, 建造用了13年的时间。 大院融合了云南、河南等多地域建筑风格, 现存较为完整的旗杆院,由六个相互连通的院子组成,门上曾经悬挂着进士、贡士等御赐牌匾,门前栽有旗杆,有威严的石狮,朱漆的大门,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现存的建筑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吕家大院 建筑规模当年在在晋北堪称一流,如今走进大院,很多宅院已经显出不同程度的破败和萧条,到处野草丛生, 残破不堪,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和风雨的洗礼,吕家大院过去曾经的 厚重和瑰丽都将灰飞烟灭,并即将称为永远的回忆。
地址:山西大同县落阵营村,
门票:无
九、申家大院
潞商作为晋商的先驱,明清时期就以经营盐铁、丝绸等闻名天下,到明朝中叶,潞商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而此时的晋商还尚未形成气候,更没有什么显赫的乔家大院,直至清代以后,随着食盐贸易被徽商垄断,晋商才以经营汇兑业务后发制人,走上 历史 舞台。申家大院是潞商辉煌的 历史 见证。
申氏家族作为潞商的代表,从其宅院建筑规模上还能看出当年雄厚的实力。申家最具代表性的宅院要数中村的棋盘二十四院,其布局保留了 明代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即古朴典雅,又不失豪华, 外观上看有破败之处,但仍掩饰不住申家昔日的辉煌,是 研究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最有力的实物例证。
地址: 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中村
门票:无
十、阎锡山故居
阎氏故居始建于1913年,1937年抗战前夕停工,耗银近140万两。阎锡山作为当年的封疆大吏, 主政一方的风云人物,他的家宅也修得极为气派,有大小院落三十四个,房间七百多间,东花园是阎府中最气魄豪华的院子。
1929年~1930年阎冯倒蒋前后,这里曾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阎锡山旧居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 旧中国 最大的官僚私邸之一,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 历史 价值,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
地址:山西定襄县 东北22公里处的 河边村
门票:40元(携程)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世界遗产有布达拉宫、兵马桶等。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分布有许多佛教寺庙、宫殿。从7世纪起,历代活佛都居住在此。拉萨成为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拉萨西北部的红山上耸立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宫殿依山而立,直至山顶。这座雄伟的宫殿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吐蕃王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所建造的9层共1000个房间的宫殿,命名为布达拉宫!1994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1987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在国内,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例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和天安门广场;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和东方明珠;成都的九寨沟、都江堰大瀑布以及武侯祠;青海的西宁千佛洞、波密大佛以及布达拉宫。这些旅游胜地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情,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总之,选择国内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横店,位于中国浙江中部东阳市境内,与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相距36公里。距省会城市杭州160公里,处于江、浙、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乘飞机、火车或走高速公路均可直达。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27个亿资金兴建横店影视城,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横店老街、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已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宏大的基地规模,丰富的拍摄场景吸引了海内外影视导演们纷纷率剧组前来横店取景拍戏。谢晋、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徐克、唐季礼、李国立等大批名导都先后来横店影视城拍片。巩俐、李连杰、赵文卓、陈道明、梁朝伟、谢霆锋、张曼玉、章子怡、张柏芝、张东健、金喜善、藤原纪香、饭岛爱等国内外影视明星相继在横店影视城倾情表演。共有如《鸦片战争》、《英雄》、《雍正王朝》、《无极》等200余部4000余集电影电视在这里诞生,平均每年有50余部电视电影在这里拍摄,国内三分之一的古装剧都在横店影视城拍摄完成。2004年包括美国好莱坞导演约翰·麦克提南在内的好莱坞三部大片也将在横店影视城开拍。同时,为影视拍摄提供各类配套服务的行业也应运而生,既能提供专业制景、设备车辆租赁、道具服装化装等方面的服务,又有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横店演员工会拥有二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被称为“横漂一族”的特约演员。2004年初横店影视城被确立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影视产业的崛起,也推动了横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横店影视城已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方圆10平方公里的横店,拥有十余家星级宾馆8000余个床位,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基地宾馆,游乐园、夜总会、桑拿中心、演艺中心、健身中心、保龄球馆等设施配套齐全。2004年,投资8亿人民币,由美国ITEC公司设计的国内首座影视主题公园“电影梦幻世界”将在横店动工兴建,游客将在此体验影视,享受乐趣。在横店,街市繁华,书店、网吧、酒吧、茶馆比比皆是,小吃、饭馆南北风味俱全,夜生活五光十色。横店影视城正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中国超大型影视旅游休闲胜地。
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全国政协常委刘福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应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适应农民的文化需求,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文化的需求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考核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把农村基层文化专干配备到位,并适时提高文化专干经费补助标准。适应农村的发展现状,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适应文化的特点规律,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端正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宣传宣讲要更接地气全国政协委员田进我们对农村宣传宣讲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气。建议:进一步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基层阵地和凝聚共识的精神家园。省市两级宣传部门应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县级融媒体中心倾斜,在内容扶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集中力量开办面向当地农村的文化道德建设专栏节目。进一步把面向农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知识和科学放在宣传宣讲的重要位置。各类宣传宣讲要更多从老百姓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结合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减少硬性灌输,努力讲好故事。继续发挥好农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层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放新闻、乡土文化等节目的制度规定,报道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重视开发移动端的“三农”场景新应用,指导相关机构开发免费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些APP还可以对接商业平台,为农民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开辟创业新渠道。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产业兴旺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对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两点深切的感受。一是要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党支部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这“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二是要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支部把宣介党的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当成长期任务。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推动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议: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宣传文化和农业农村部门在组织教育培训时,应重点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跟党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能力。二是对各地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注重宣介推广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成功范例。农村文化产业需走融合路全国政协委员谭跃今年到安徽、湖南调研,收获良多。在农村文化产业方面,发现两省存在五种产业类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创意型、生态景区型和特色观光型。五种类型体现了五个融合特点:政府、企业、个体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三农”,又促进了工业化、商业化;文化、旅游、生态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态资源和旅游要素;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融合,科技、网络、创意助推了农村面貌改变、农业升级和农民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的智力、资本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实施农村文化产业“五纳入”:纳入“十四五”各级城乡发展规划,纳入“新基建”投资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安排,纳入各类文化投资基金的投资,纳入税费减免和扶持的范围,纳入城市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发展古村落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着文化传统,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黟县为例,2018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亿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从中获益。古村落的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经费缺乏、文化内涵发掘利用不够、某些法规需要调整、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等。为此建议:分析其保护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推广,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借鉴其他国家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产权转让中有关限制性法规予以修订。组织力量研究,帮助解决古村落旅游同质化问题。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马邦河民族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应发挥民族文化力量。建议: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许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到这里旅游,可以体验生活,品尝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议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地方性文化公园、文化长廊或地质公园,探索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主流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吕焕斌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建议:主流媒体应当以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文化使命,创新推出“文化走基层”活动,不断增强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好的传播方式、好的传播内容、好的文化创意,寓教于乐,将文化送进百姓的心里,做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与建设者。以主流媒体为载体,大力发展“互联网 ”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主流媒体应当大胆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发展的深度融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民俗节庆中全国政协委员陈际瓦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议:深入挖掘民俗节庆中的深层思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影视作品。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增进公民人文素养。及时抢救记录口口相传的山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等,利用节庆加以保护和传承。打造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张妹芝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建议: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将发展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工坊总体建设指导方案,建立非遗工坊效能评估、数据统计和工作考核机制,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帮助乡村群众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加强宣传,培树典型,鼓励劳动致富,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强化品牌价值,增强市场活力。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提升整体品质,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扶持非遗工坊与各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阮诗玮新乡贤可以说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议:政府引领,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建立相关部门、村两委、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明确新乡贤的基本标准,确保其公信力。培根铸魂,挖掘新乡贤文化内涵。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有关培育、弘扬乡贤精神的教育活动。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创新机制,打造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乡村实际,创优体制机制,培育带着乡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乡贤议事平台,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丁元竹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参与。在2020年6月的实地调研中看到,安徽省潜山市招募来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辅导员,活跃在全市1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和164个行政村,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由此建议,把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组织起来,到乡村从事一段时间的青年服务活动。既可以服务乡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锻炼磨砺。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设计符合乡村振兴的文化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乡村文化机构建设,补足乡村文化机构人才短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支“能创新、用得上、会干事”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建设应走好群众路线全国政协机关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青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章程驻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今年青墩村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其中7月1日晚举办的群众联欢活动,活动由村里主办,演员都是群众,掌声欢呼声不断。通过举办活动,我对农村文化建设收获了三点体会:探索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鉴扶贫专干的做法在每个村设一名文化专干,负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实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领。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宣传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创作出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也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总的要求是实现“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有标准”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轮标准目录调整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公共阅读。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或者是纳入县级新华书店基层流通体系,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农村电影放映。应加大力度在乡镇文化站特别是中西部乡镇文化站配建数字影厅,提升农民看电影的环境品质。三是送地方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把更多的高水平地方戏曲演出送到农村,也要加大对乡村本土创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民文化生活的参与性。四是提升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以社会化、专业化、连锁式服务供给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增强效能。提高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全国政协委员王爱琴长期以来,科学素养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为此建议:持续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科技、卫生、教育等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开展农村基层科普的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科普工作。突出宣传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卫生消毒、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等与农村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把佩戴口罩、分餐制、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尚在农村地区推广开来。增强农村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地方戏曲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获取途径,促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贵在精准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近年来,农村文化环境持续向好,不过也存在供需错位等问题,有待解决。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存在与农村实际文化需求脱节情况,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适需。实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精准供给,要配置专兼职人员,更要着力破解过去单纯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动”的柔性供给机制,充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同时,要把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纳入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让文化基础设施精准对接农村实际需求,才能缩小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化解“供需错位”矛盾。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全国政协委员吴尚之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文明的地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更好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保留住乡村风貌的基础工作。为此,建议: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合理控制商业开发。保护村落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强规划引领,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纳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组织有关专家和乡贤,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史馆、乡贤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农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解决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一方面呼吁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全国政协委员郑大发在农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对农村现有生态和历史文脉造成破坏。应当从“大拆大建”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转变,使村居空间仍葆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重塑观念,扭转“新旧”对立的乡村建设观。应当努力将乡村现代化功能的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为社区邻里的记忆留下文化载体。村落的形成是农民经过世世代代选择与创造的结果,农村城镇化也应当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进程。珍惜每个村庄的个性和特色、传统,聆听农民自己的需要,给予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找准策略,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一是修旧如旧,实现保护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二是积极引导,将乡村建筑纳入规划管理范畴。三是强化保护,确保农村用地的规范化。加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文化建设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陈国芳文化建设承担着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关键一招。培养新市民,树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文化引领、综合施策、合力共建。为此,建议:强化规划引领。把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安置点文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实行差异化政策,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衔接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脱贫成果。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安置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镇的规模配套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民族乡村文化精品工程。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点传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传承人补助标准。文艺创作要着力扶志全国政协委员刘家成脱贫攻坚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问题和重要任务,“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必然绕不过脱贫话题。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脱贫十难》的拍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飘飘》,讲的是扶贫干部在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带领村民卖茶脱贫的故事。拍摄这部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扶贫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一些贫困群众缺乏通过辛勤劳动脱贫的意愿。自助方能人助,扶贫先要扶志。文艺作品在激励人心、移风易俗、凝聚共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艺创作在扶贫扶志工作中大有可为。以扶志实现扶贫目标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给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发掘利用这些素材,努力创作更多反映农民思想实际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激励农民奋发向上、努力脱贫。挖掘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我在陕西绥德郝家桥村调研时,看到他们修建了一个内容鲜活生动的革命史陈列馆,虽然只是一个村级小型陈列馆,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览,都非常激动,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议:加大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献,保护革命旧址,还要征集更多散落在民间的红色家书、立功受奖喜报、奖状、烈士证书、光荣牌匾、革命历史照片、革命标语、革命歌曲民谣和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红色记忆。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干部群众。本乡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辈的革命事迹易于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认同,从而激励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激活历史文化基因筑牢振兴基石全国政协委员张昌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秉承天人和谐理念,着力提升乡村规划水平。整合相关力量,充分听取文化、生态界人士意见,对村庄规划建设如何汲取历史文化的和谐生态观等作出指导。弘扬传统德治文化,着力优化乡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传统德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带动作用,就传统德治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创新拿出办法,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进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历史文化也是富民宝藏,是村民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重要抓手。建议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培养文创人才,更好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9日 07 版)
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长城巍峨磅礴的长城,是中国亦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浩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敦煌莫高窟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一眼便是千年的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有洞窟735个,壁画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内的壁画,丰富的内涵,精美的画工,更有超高的艺术价值。北京和沈阳的明清皇宫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庞大的规模,气派的宫殿,见证了清朝历史、满族和中国北方其他部族的历史文化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秦始皇陵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神态各异,充分表现了古代匠人的艺术才能。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历史书上的北京猿人封面了,也让我们对生物进化有了初步认识。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西藏地标建筑。始建于公元7世纪,红砖白墙的布达拉宫,气势宏伟,是去西藏必走的一个打卡点。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庙宇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至今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历史遗迹。曲阜三孔曲阜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的庞大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有着“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之美誉,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平遥古城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平遥古城至今已有2700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北方古城的典型代表。庐山中国37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值得骄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早已深入人心,庐山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